新京报讯(记者苏季)“同学们通过绘画、雕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自己所追求的真理、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展示出设计与科技耦合之像。”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郝凝辉向用人单位介绍道。为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5月24日,在2023届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期间,央美举办“院长带看毕业展”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学校领导、各院系院长、系主任等带领用人单位负责人观看毕业展,推介毕业生。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右三)在带领嘉宾参观毕业展。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了解到,中央美术学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共展出915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展出,第一阶段展出时间为5月20日-6月2日,参展本科生共429人,展出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版画系、雕塑系、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毕业生作品。第二阶段将于6月7日-6月20日开展,展出油画系、壁画系、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毕业生作品。
观众参观雕塑作品《不言集——食野》。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天,共有70余家用人单位负责人来到毕业展现场,他们通过观展增进对央美毕业生的了解,毕业生们守在作品旁,向观展者介绍自己的创作,展示才华。
展厅内人头攒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受到社会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展。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除了来自北京的参观者,还有学生专门“组团”从外地赶到央美。“我们学的是美术,这次来的是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来自廊坊一所艺术中学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对现场炫酷的概念车比较感兴趣。
这些概念车出自设计学院出行创新设计方向的毕业生之手。“它其实是个轮式机器人,表情呆呆的,我甚至给它设计了心跳。”设计学院出行创新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侯允添说道。他今年的毕业作品是服务乡村振兴的“移动基础设施平台”。他表示,乡村人口密度比城市低很多,但是每个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有限,取决于人能走多远,通过将基础设施机动化,通俗来说就是“装上轮子”的方式增加基础设施的服务面积,可以服务更多的人,以及相应减少部署数量,从而降低成本。
本科毕业生侯允添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移动基础设施平台”。新京报记者 苏季 摄
同时,侯允添在作品中还对乡村场景进行了细节还原,专门为车模制造了1:4的砖头。“这款车的车轮是活轴的,可以正常移动,在真实的乡村,村民通常会通过在轮胎下垫砖头的方式防止溜车,我就选择了用砖头这个方式把轮胎卡住。”
雕塑系毕业生张浩迪的作品名为《心底的群鸦》,由笼子、快递袋、机械等材料组成。他告诉记者,他创作的起源是手撕快递的动作,涉及的话题关于消费。作品中,他用机械取代人手,重复地完成手撕快递动作。“在动作之中,产生了属于我的一些联想,我捕捉到一种有点伴随着空虚感的躁动,把情绪以及形式再做调整,堆积到现在这样一个大的体量上。”
张浩迪认为,当下人们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消费成为情绪的出口,人在撕开快递包裹的时候,内心伴随着情绪的释放。
笼子代表了什么?快递袋的开合代表了什么?为什么选择黑色袋子?现场不时有观众向作者提问。张浩迪说,他其实是在做一个视觉效果,一种整体氛围的营造,阐释的内容也是多元和开放的,需要观众自己去代入。
作品《心底的群鸦》由快递袋、金属笼及机械系统制作而成。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