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新村的徐女士
时常为小区附近
没有公园、广场散步而烦恼,
而家住板闸家苑的余先生
则常常为小区附近
没有大一点的菜场买菜而犯愁。
不过,
在不久的将来,
类似徐女士和余先生这样的烦恼
将会越来越少。
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求多样化、步行可达性差、新旧城区差异明显等现状问题,淮安市规划局今年以来组织淮安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淮安市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提出了一个与每位淮安市民息息相关的全新概念——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什么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普通人5分钟大概可以走200~300米,15分钟可以走800~1000米。那么,以任意一位市民的家为圆心、半径800~1000米的范围内,学校、医院、养老院、银行、菜场、绿地、健身房这些公共服务设施都齐全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从人口与用地、生活设施、休闲空间、道路系统等方面对中心城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梳理出一系列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逐年加深,低龄人口逐步增长,养老、学龄前托管等居民需求类型多元化趋势逐步显现;公共服务设施总体规模不足,不少社区都缺乏文体、养老设施;结构方面不均衡,距离居民最近、使用最频繁的低等级设施较为欠缺;大型开放空间丰富,小尺度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慢行路权难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到达不便,街道步行空间环境品质有待提升;区域差别化明显,老城新城人口密度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差异显著,新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动力与机制存在差异等。
研究人员还采用纸质问卷、网络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居民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居民自我感觉社区中最缺乏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依次是文化活动类(47.78%)、体育健身类(46.8%)、养老服务类(33.99%)、医疗保健类(30.05%)、公园广场类(25.62%)、商业菜场类(25.12%)、教育培训类(20.2%)等。
针对现状问题,此次研究提出了在中心城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设想,即在市民步行15分钟可达的范围内,聚焦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日常生活基本需求,配齐相关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区居民生活平台。
“街道—邻里”两级生活圈承载众多功能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日本、韩国、上海等地区的经验,结合国家标准和淮安问卷调查,本次规划研究提出了在淮安市中心城区构建“街道—邻里(居委会)”两个层级的生活圈。
其中,街道级生活圈集中布置规模敏感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初中、区域性商业设施、行政事务设施等,控制在10~15分钟步行范围内,按照30000~50000人的服务规模具体划定。邻里生活圈则集中布置距离敏感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满足老人、儿童高频使用设施的距离要求,控制在5分钟步行范围内。
同时,本次规划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人的需求层次为导向拓展社区生活圈承载的服务功能。比如,结合居民买菜、吃饭、维修等日常生活需求和习惯,引导就近提供多样化的便民设施;构建丰富的健身娱乐活动体系,对文体设施、开放空间进行整合利用;结合社区生活圈中心、公共交通站点,提供托管点、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人兴趣班等全龄覆盖的教育培训设施;结合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设施;结合市民偏好,设置街道级养护院、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设施;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景的绿化服务圈;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提供宽敞、畅通的步行空间等。
此外,还要实现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全覆盖,具体通过设施复合、引导一站式或一街式布局实现要素的集约复合设置。
中心城区划分了69个街道级生活圈
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本次规划研究提出老城区、新城区、新规划区三类生活圈空间模式以及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导引。结合划分原则和实际情况,此次规划研究在淮安市中心城区划分了69个街道级生活圈,邻里(居委会)级生活圈将在下一轮研究中划分。
其中,老城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面积为2~4平方公里。街道级服务设施主要采用沿街分散式布局模式,引导不同设施相对集聚,形成街道级生活圈服务中心,而邻里(居委会)级设施重点利用沿街建筑底层设置。
新城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面积为4~6平方公里。新规划区街道级生活圈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两者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一站式集中布局为主,同时鼓励沿街分散布置。在大型居住区内部,结合公交站点的设置,衔接轨道站点与主要服务中心,完善居民日常出行条件。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落地?
对于淮安市民来说,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无疑是一件好事,那么,它如何落地呢?此次规划研究提出,要差异化制定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方法。对于开发区域,要将公共服务要素内容明确落实到待出让地块的控制要求上,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建设主体主动在开发地块中配置公共服务要素。对于更新区域,要挖掘闲置资源的潜力,鼓励学校、机关事业等单位开放共享内部公共服务要素。
此次规划研究还选取长西街道进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规划编制,针对当地梳理出的现状问题,提出了采用城市局部更新的方式,以在有限空间资源中存量挖潜和微小更新为主要手段,完善生活圈服务功能,提升地区环境品质的规划策略以及建设“美好家园、活力长西”的规划目标,具体包括地块整体更新、利用闲置设施空间,激活消极空间和优化街巷出行等内容,并制定社区规划实施计划“一张蓝图”,规划了7类行动,分期落实约15处建设改造项目。
此外,此次规划研究还提出,要完善社区规划师制度,即社区生活圈建设改造项目由居委会征询居民意见后发起,经过方案设计,由街道办组织施工,全程公众参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