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11月底至12月初,为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让大家积累完整的实战知识和经验,扬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校团委、招就处、创业教育实训中心等,经过两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工作,共同打造了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全过程创业训练营。共有来自各学院的18支团队参与本次创业训练营,并在其中真实地体验了一次创业的酸甜苦辣。
创业启动并非“一想就成”
据了解,本次训练营围绕如何将“双创”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如何将创业培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如何解读“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从“0”到“1”将项目由构思变为落地、如何精准定位打磨优质项目等话题,在项目前期策划和启动阶段,训练营的指导老师们将上述话题作为方向指导和思路指引,仅提供参考和建议,而让学生由参与变为主导、由课程对象变为项目主创,将主动权、决策权交给各个团队,让大家自己培育项目、孵化项目,通过团队的努力让项目成功启动。
同学们对于这种真实的创业设计热情高涨,创业准备过程中,各团队成员直抒己见、集思广益,同时又相互协助、全身心投入,从公司名称、组织形式到招聘简章、营销方案……每个环节都付出了大量智慧与心血,直到项目策划书拍板定稿,大家充分体验了前期意见不统一的相互磨合,体会到团队作战中沟通和配合的重要性。经过多方协商,一贫如喜羊羊、本木吉、米奇妙妙屋等一批颇富创意的公司名称出炉,并成功吸引了校园内来往“顾客”的眼球。
“创业真的不容易啊,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前期准备工作超乎了我的想象,一个方案可能要改一二十稿才能定下来。”旅游学院的孙思雅同学感慨道。
创业实施并非“一蹴而就”
参与本次创业训练营策划工作的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霞介绍,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和在校园内创业的可操作性,为期一周的训练营分为百货组和食品组2大类。在为期一周的“全过程式”实战训练中,各团队可自由选择项目类型,并根据项目实际需要,进行营业场所的租赁装修、证照的办理、商品供应链的建立、员工招聘及培训、营销方案设计及实施、公司运营管理等“全过程”沉浸式创业体验,模拟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让在校大学生们真实地上演了一把“群雄逐鹿”“杀出重围”。
为了招揽顾客,大家设计了很多贴合校园目标人群、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互动环节,无论是充满童年回忆的“套圈”、气球抽奖,还是当下流行的抽盲盒、买满即赠,抑或是表演营销两不误的“5元一位想唱就唱”……各个团队发挥“十八般武艺”,一一亮出自己看过、听过、体验过或学习过的营销“套路”,用接地气的手段和年轻化的思维,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努力为自己的产品和公司投放各式广告,以期实现盈利。
“创业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成本控制、价格定位、目标客户分析、宣传推广、人力资源,每一步都是挑战。非常感谢学校举办的这次训练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创业理论拓展到实践的平台,让我们真正接触市场,感受创业过程的艰辛,对未来多几分谨慎与经验,少几分莽撞与冒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顾伟成同学表示收获满满。
创业结果并非“尽如人意”
“此次训练营旨在给想创业的学生一个了解创业、展现自我、分享创意的舞台”,管理学院院长陈坚表示,活动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在“干”的过程中开拓自身能力,在“创”的过程中加强团队协作,点燃学生创业热情的同时,为他们今后“白手起家”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创业过程不乏曲折崎岖,创业结果亦是有苦有甜。纺织服装学院的本木吉食品有限公司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碰到了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汗水换来的不是收获,而是破产倒闭。尽管如此,团队成员却都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打起精神认真复盘,剖析每一个环节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他们表示,虽然此次创业失败,但收获良多,每一个创业者都要有输得起的心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虽然生意很小,但会努力学习企业家的胸襟与眼光。
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的良方百货有限公司主营家庭洗护用品,公司架构清晰,人员分工明确,目标客户定位准确,产品营销方案新潮,开张当天就取得了非常高的营业额。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收起内敛、突破自我,并积极借助自媒体营销渠道,精准建立起初具规模的顾客群,最后也成功斩获头筹,成为此次“沉浸式”创业训练营中最成功的一个团队。
此次“沉浸式”全过程创业训练营虽然只有一周,但同学们在其中体验到的,有残酷,亦有美好,有辛苦,亦有快乐。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是极好的社会课堂、实践课堂,是职场初级体验,更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既能提高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融入社会,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讯员 沈兆侠 刘仪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源
编辑: 周晶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