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晴朗
本文由妈妈开心点晴朗原创,未经允许不可转载,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上500元一小时的钢琴课可以,但搞乐队?不行!
我和一位“鸡娃”的妈妈曾发生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那时,我说起看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里,一个乐队被问到“目前收入多少”。两个年轻人相视一笑,讪讪地说:“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就1000元左右吧。”
这位鸡娃妈妈听了,撇着嘴说:“真够丢人的,我以后一定不让孩子搞乐队。”
我问:“那你花那么多钱给孩子报钢琴班和架子鼓班,每星期都盯着他上课,是为了啥?”
她说:“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可并不是让他胡闹,我家里没矿,经不起孩子折腾。”
其实,在晴朗看来,她对孩子一系列用力颇猛的投入,已经足以证明家里还是有点“小矿”的——
买最好的学区房、上学费10万元一年的私立幼儿园、2岁开始全面早教,到现在钢琴、架子鼓、击剑、围棋、英语、绘画,一个月光兴趣班费用就不下2万。每年必有一次高端海外夏令营,费用5万起步,5岁孩子出过的国比我这快40岁的人还多……
高标准、严要求、不遗余力,大量投入地培养着孩子,不然,凭什么能加入“海淀妈妈”这个中国鸡娃界的领头军呢?
当然抬杠的人可以说这也不算富豪。但是,在教育方面长期维持着高水平投入而不崩溃,需要的也是家长的硬实力啊。
所以,当听她说出这番“我们不是富豪,经不起孩子这么折腾”的言论,仔细想想,总觉得有啥不对劲。
——她是怕“没钱”吗?
明明钱是有的,不然怎么支撑得起这一切。
——她是看不起“搞音乐搞艺术”的?
明明她也让自己孩子去学钢琴、架子鼓、绘画。
——她是怕“折腾”吗?
明明折腾买房、折腾入学、折腾报班一系列操作她也未曾厌烦过。
想来想去,还是做乐队1000元工资的收入太吓人了。
但是,如果孩子就想做乐队、而且还真有这般天赋,偏偏就要舍出青春这10年,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一番,乃至于拿着1000元“丢人”的月薪呢?
“去吧孩子,只要你开心。”当爹妈的,有勇气说这一句吗?
说不出的那些人,到底怕什么?
说到底,还是怕“对你付出那么多,你却没有成为我想要的样子”吧!
而这也不禁让我思考:
当父母的,费尽心力培养孩子到底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是让他在人生的长跑中,拿到怎样一个名次?
阶层跃迁,还是社畜人生的无穷复制?
论坛上曾有个帖子“25岁月薪多少才不会丢人”,回答中有说6000元的,有说1万的。
我曾遇到有网友在留言区反讽:“头条人均年收入100万。”
搞乐队、然后月薪1000元?那简直是loser中的loser,丢脸丢到家。
现在有孩子的中产阶级们,都热衷于讨论阶层跃迁——我要如何来培养自己的孩子,等他长大,他会落到下一阶层,还是鱼跃龙门,再往上跳一层?
以富豪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大概率是想让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获取优势,脱离桎梏实现所谓“阶层跃迁”,过上更加“上层”、更有“品质”的优越生活。
1000元的月收入,车打不起,租录音室要讨价还价,不论在哪个标准下,都不是上等人的生活。
赚多少钱是衡量一个人出息的标准么?
好像在很多人心里,是的。
赚钱多,面子大,富裕一点,生活也过得轻松一点。
所以,花这么大力气培养孩子也就是为了这些吧——
为了孩子能考个好学校,然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多赚点钱、买房结婚生小孩。
再然后呢?……让孩子花更大的力气培养孩子的孩子,买更好的学区房、报更多的兴趣班?
这难道就是我们给孩子预设的人生吗?
如果下一代的梦想仅仅是赚钱买房为了下下一代,那我们这代人,那么拼命又是为什么呢?
如此一代传一代的使命,何时才是一个头呢……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后浪》。
有些年轻人说:
“你们中年人真虚伪,口口声声说什么更年轻的身体,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可是我爸我妈觉得,——干点什么正经的事不好?”
是的,那些创业、旅行、搞极限运动、做自己想做事情的“后浪”们,是幸运的、也是少数的。
更多的后浪,在搬砖、在加班、在996、在朝九晚五养家糊口。
如果不这样,他们会觉得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
没有一个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成功。
但现在对于成功的定义,是狭窄的。
比如25岁,月薪1000元是失败、月薪10000元也不算成功;月薪30000元以上再有房,才算成功。
如果可以摘掉功利的有色眼镜,月薪1000元并不能判断一个人在25岁的生活状态。
而25岁,是大千世界正在展开的时候,是拥有着无限可能的时候,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最不能被定义为“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
我不会看不起电视上那个每个月只能赚1000元的年轻人。
看到他们在舞台上神采飞扬地拿起琴、弹拨出音符、随着鼓点唱起摇滚时,我只会喟叹:在我25岁时没有他们这样的才华,更没有这种为艺术梦想而勇往直前的决心。
而我作为一个努力的中年人,挣钱、折腾、想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不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吗——
当孩子长大后,她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为之奋斗的事业。
她能超脱这些庸俗追求,在浮华世界中建立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她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获得人生本该有的那一份宁静与欢喜之心。
——这,才是我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啊。
拿什么来定义教育的“价值”?
近年来,流行讲“中产阶级焦虑”。
中产阶级境况可怜,各方面压力大,未来不确定因素也多,搞不好就阶层滑坡,时刻有种下坠恐惧感。所以家长们才会卯着劲搞好孩子教育,只是让他不丧失掉竞争力,未来即便不能往上走,至少也能在目前这个阶层占有一席之地。
层层焦虑包裹我们,让我们盲目追赶攀比。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在做的我也要做,疲于奔命中,我们却忘掉了教育的目的。
同是5岁的孩子,一个花了1个小时坐在英语课堂学会了5句英语对话,另一个花了1小时滚在泥巴地里捏出一个丑出天际的泥人。
前面那位小孩多半会被表扬,后面那个小孩多半会挨顿臭骂。
可是你能说后者在这1个小时里所获得的生命体验就没有价值吗?
事实上,他的运动力、触觉、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课堂所不能教给的锻炼。
同样的,当孩子们都长大,他是一个内心不安的高收入者,还是内心充实的低收入者,也全都是他自己的生命体验。
他必将在这种个人的人生体验中,获得旁人无法评价的价值。
我们无法预设孩子的人生。
在教育上,有时候我们用力去做的偏偏看不到结果;有时候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无非,我们的用力有没有顺势而为,和他的成长是一个方向。
一个3岁就能说英语的人和一个8岁才开始学英语的人,可能到了20岁,英语水平都相当。
一个6岁以前上N个兴趣班的人和一个6岁以前纯疯玩的人,可能到了25岁,在同样的环境做同一件事情。
但一个童年时被父母焦虑心态挟持、背负太多期待的人,和一个被父母宽容地滋养、抱持与信任的人,在成年之后的人生状态,肯定是天壤之别。
没有哪位父母,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生吧。
既然如此,现在便势必要放下固有的执念与期待,放下那些无处安放的焦虑。
观念上,想得开;行动上,有张弛。
既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也不为孩子做太多的预设。
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世界,就不妨让他自己去好好探索吧。
【晴朗老师专栏《佛系教养法:如何成为躺赢式家长》持续更新中,用最精准的判断,解析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最复杂的亲子关系;用最恰当的方法,在最合适的阶段,给孩子最有效的教养!请关注专栏更多内容】
专栏
佛系教养法:如何成为躺赢式家长
作者:妈妈开心点
299币
2人已购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