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外语教育的习惯
我在上学时,英语很差,要补考。我自己也分析过为什么英语不好的原因,比如归结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从中学开始,英语就不太好,随着时间推移,没有迎头赶上反而差距越来越大。课堂上老师的进度参考平均水平,当你在课堂上听不懂,就很容易走神,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圈。越来越厌学。
以当时的认知从未想过是教育方法方式存在问题,毕业之后我重新拾起来英语,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一些教育理论,外语学习,第二语言相关成果。也学习了如何学习,增强记忆力,归纳梳理知识的方法。因此自己就开始实践,结果是比较成功的。有了这一个良好开端,后续又自学了韩语、日语。
外语其实并不可怕
最大的改变,是思维认知上的,不再把外语视为障碍,畏惧。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对学习框架进行了重构。不迷茫了,也不急功近利了,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一步一步从生疏到时熟练。我可以说是成年学外语。尽管英语有基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及格的次数屈指可数。
母语和第二语言有区别,成年人和儿童也有区别。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照搬。儿童求知欲很旺盛,不太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以磨耳朵,听儿歌。成年人这样显然是低效的。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可以理解语法规则。根据相关研究,达到同样的外语水平,成年人只需要儿童花费时间的三分之一。成年人的弊端在于,不敢说,发音普遍没有儿童标准。优势是理解能力强。语言总体是有规则规律的。
无论是龙飞虎,克拉申,还是谢智翔,都推荐可理解性输入,先打通听说关,这个过程可以借鉴钟道隆的逆向学习法,先听慢速外语,再听正常语速的外语。这点和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我们总会用更清晰更慢的语速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我们普遍认为外语的基础是单词,实际外语应用最基础的单位是句子。
听说先行 以实用为目的
听最实用,频率最高的句子,可以有效缩短反馈期。我们很人放弃外语,就是付出与回报间隔太久。学完单词学语法,学了一堆却听不懂外国人日常表达的意思。或者我们说的外语别人的不懂。中国人普遍的外语强项是阅读。我们习惯于分析语法,增加词汇,忽视了最基础的应用,听和说。
我上学时,一周二次听力课,还是标准磁带,而不是生活中的鲜活语料。我们的教科书写的也是,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一张桌子。仔细想想,什么时候会说这样的话呢?到时候不用说掌握了很稀少的用法,考试可以合对,实际应用出现频率很低很低。近些年,外语教科书有了明显改善,比较贴合实际应用了。
一句话不需要完全掌握语法,单词拼写才能学习。语言不是用来分析的,是用来交流应用的。在实践中修正学习。还记得疯狂英语李阳吧,他最大贡献让人敢于说,敢于读,并且以句子为单位。就是现在把它的口语900句拿出来,一点也不过时。
成年人学外语的策略
成年人可以自行收集感兴趣的语料,感兴趣的文章,只要简单拼写与语法过一遍,就可以自学了。这是主动式的学习,对歌曲有兴趣,就听歌,听自己可以理解的,难度不太大歌。喜欢小说,就选词汇量不太难得,边读边学。想去旅游,直接学最常用的表达。没必要先分清名词,动词,时态。习惯成自然,不要先用汉语翻译成外语,再用外语表达,一是速度慢,二是形成外语思维。我们要脱口而出。你说母语是不可能先在脑子里分析语法,词性。
我们学母语,听懂会说之后才分析结构。外语同样如此。脑子里一堆规则,你还怎么自然表达?在句子中学习单词和语法,在阅读中复习词汇与语法,而不是先背一堆之后,再组合。国外也有文盲,不会阅读和写作,她照样可以自由生活。我们往往以培养语言学家的劲头来教外语,复杂化了。
假如我们的目标是口语沟通,用力在听说上。在写作上,要注意语法,时态,搭配。我学习韩语时,用最标准的语法结构说韩语,韩国人很不解,因为他们口语中没有那么多的助词。可我们的教科书上,却十分强调助词。导致和实用严重脱节。后来我就改变思路,直接听真实的对话,听不清时就慢速,很快口语就突破了。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注重真实的语料,以兴趣目标为主线进行学习,你会发现,更接近外语的本质,学的也会更好!
上一篇:线上英语学习平台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