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书法的心学与形学(八)
风格与变化——
风格的形成就好比从“借鸡下蛋”到“养鸡下蛋”,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转化成你自己。搞艺术,思想要活跃,要懂得“过河拆桥”,传统给了你什么,你要能马上对它进行转化,再不断地取舍和调整,这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风格形成的过程。
“发现大于创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古人、发现今人、发现自己。研究他们从哪里来,研究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拿过来提炼,从而找到创作的门径,形成自己的面貌。艺术的创作往往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自我完善的艺术创作,即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不断修正、完善和补充自我,使之更加成熟完备的创作;二是自我反省的艺术创作,反省自我,推翻和打破自我意识,发现新的自我。最重要的还是要认识、要理解、要打通。中国艺术是表现哲思的艺术,中国书法好似一条河流,我们要为中国书法开拓出更宽广的河床。
始终保持一个面貌是危险的,那只能说明你的认识一直是原地踏步。而风格的变化是因人而异、因阶段而异的,也可以很微妙。比如什么都没变,只是线的感觉变了,这种变化更深刻。要把这种变化跟年龄、生活、阅历、学养、修为的变化联系起来。书法,越写越难,是因为它对综合修为的考量越来越强,而变化和上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变与怎么变是一种考验。
来源:《中国书画》2014年03期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分期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书法启蒙》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曾翔,号一夫、木木堂、曲堂。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等全国十六所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