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线上音乐、剧本杀正在取代“老旧的”KTV?
(IC photo/图)
许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进KTV是哪天。在一线城市各大商圈的民营书店凭借咖啡、文创衍生品系列起死回生之时,风头曾经无两的量贩式KTV却有式微之惑。不少从业者为上门客越来越少大倒苦水,熟悉的几处KTV,也的确早已经因各种原因关张。
根据智研咨询新近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早在2015-2016年传统KTV行业迎来过一波倒闭潮,2016传统KTV门店数量断崖式减少,截至当年底门店数量仅有5.4万家左右。虽然其后随着文娱消费的回暖,KTV行业发展情况有所好转,但2018年底中国KTV场所尚不足5万家,相对2017年下降8.4%。
2019年起色不明显,缓慢爬坡之际,2020却迎来了疫情的重创。《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降了70%-80%。
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1年3月,我国现存的KTV企业6.4万家,注销或吊销的企业多达4万家,几乎相当于现存数量的2/3。同巅峰时12万家相比,这个数据堪称腰斩。即便是好乐迪这样的KTV头部连锁品牌,也是大学时呼朋唤友通宵+自助餐(没看错,当时里面真有)畅吃的圣地,现如今不少家也只是半死不活的在苦撑。这当中疫情影响究竟有几分,为什么书店能挺过来,电影院都能挺过来, KTV这口气就这么难接上呢?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人们不进KTV倒不是因为对音乐无感了。即便再五音不全,爱一展歌喉的刚性需求还普遍存在,那么显然只能是人们有了别的表达渠道或者说更便捷的抒情方式。比如通过某款手机APP来一试歌喉,还有现在商场内随处可见的那种里面可以拉上半截帘布,坐进两个人的迷你KTV, K歌的乐趣的确是触手可及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大众嫌KTV贵?或没空进KTV?那么随时随地就可以对音乐发起主动参与式的进攻。
这些应该仍还只是皮毛。KTV对成年人来说,还更多地承担着交往职能,乃至情绪宣泄的功能。KTV从当初横空出世到生存迄今,皆因充分满足了大众这一心理需求,与北方的澡堂、南边的早茶一道构成了成年人社交的主力渠道。
无奈一代新人换旧人,要交往、要宣泄,新一代的选择范围更广,可选项更多。密室逃脱、剧本杀、VR电竞、桌游多Fashion。澡堂得等冬天,早茶睡不了懒觉,至于KTV,是不是吵了点?口味是不是老了点?有必要去和爱开着包间门忘情嘶吼的叔叔阿姨们凑热闹?真要喜欢上了某几首正流行的歌曲,网易云、腾讯音乐等APP里找啊,想唱出来的话,以“胡桃里”为代表的小酒馆也主打现场音乐交互,更有大大小小的直播平台可供自我陶醉。听众的共鸣可以在评论区相遇,而这种共鸣还有可能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比如会被其他用户点赞或关注,提升评论者的影响力。
线上音乐的社区氛围,潜在的社交属性,使用户的粘性越来越强,同时也把握住了用户的喜好。KTV里只能连接熟人,线上则可以连接陌生人,因为兴趣社交营销的本质就是情感共鸣。一句话归总,量贩式KTV没落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社交方式迭代的缩影,社交与情感诉求的解决方式多元化则是KTV举步维艰的一大主因素。
如果一定要将KTV的式微与普通客群消费领域里的各项比重变化相联系,那么,除了房租、人工、设备、品牌加盟费等成本增加这些多行业面临的共性矛盾,业内人士更关注歌曲版权收费高昂带来的冲击,导致歌曲不能常新,一些颇爱K歌的熟客竟三番五次找不到心仪的歌曲炫技,不禁有锦衣夜行之叹,一不开心也就来得少了。
可见,量贩式KTV要想挽狂澜于既倒,一是服务性价比自救,服务形式自救(譬如引入线上直播),二是整个音乐行业在版权收费问题上,也要对KTV这样的线下实体区别对待。线上APP还能通过收会员费来转嫁,线下KTV斥巨资买来一支单曲的版权,总不能让客户拿个U盘再买来拷回家。整个行业都不容易,但线下更不容易。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蒋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