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古琴”,人们常常想到“文人雅集”、“曲水流觞”以琴为介,修身养性,宁静致远,逍遥游心。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去寻觅蜀派古琴的悠悠古韵。
2009年,蜀派古琴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蜀派古琴又称川派古琴,是中国琴坛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蜀中古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琴曲、琴论、琴器斫制等方面皆有重大成就,拥有“七十二滚拂”等特色技法和《高山》《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佩兰》等代表性经典曲目。
蜀派古琴发展历程
汉代:史载西汉司马相如在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府上,以琴曲《凤求凰》为媒,与卓文君喜结良缘。在四川绵阳、资阳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不少陪葬的抚琴俑,在四川雅安汉代高颐阙上也刻有“师旷鼓琴图”。由此可见,汉代时古琴在四川人的文化生活中已广泛出现。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四川的琴文化盛极一时,斫琴技艺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涌现出雷氏世家、张越等斫琴名家。唐代蜀中琴风最盛,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不少文人也在琴艺和琴学理论上有较高造诣,如诗仙李白琴、棋、书、画俱佳,关于琴的诗就有四十几首,诗人陈子昂亦爱琴,常借琴寓人,以琴明志。
宋代:宋代蜀中文人层出不穷,藏书丰富,人文炽盛,而文风盛则琴乐兴,如蜀人苏轼、文同等,不仅善抚琴,在琴学方面修养亦深。
晚清民国:到了晚清民国,蜀派古琴的发展有了重大的突破,有了自己的谱本、自己的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蜀中古琴艺术真正成为琴坛的一个流派,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被推为川派代表。
当代: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蜀派古琴第五代传人喻绍泽先生在西南音专(四川音乐学院前身)开设古琴演奏专业,蜀派古琴从此由民间进入学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举办了多次国际琴会,进一步推动了琴艺活动的发展。
蜀派古琴制作工艺
要想演奏出传世美乐制作出一张好琴是关键所在。首先进行选材,之后用木工将它做成琴的形状,挖出中间的腹槽,通过挖腹槽来对琴的音质进行一个决定性的调整。琴的大体形制做完了之后,需要用夏布(传统的一种粗麻布)进行裹布,再用大漆粘在琴的外面,这其实是制作传统漆器时防止开裂变形的一种方法。裹布以后等风干,一个月后开始上灰胎,反复多次并加以不断打磨,这个流程基本上需要一到两个月,因为每一次上完以后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让它完全干燥。之后进行上漆,与上灰胎类似,需要上一层刷一层再打磨,磨至光滑再重复上漆再打磨,持续七到八次,每一次需要大约一个月时间,因此制作一张琴实际需要两到三年。
一指空灵,一指悠远
一弦一音,皆是蜀派古琴的灵动之美
待疫情散去,不妨走进四川省非遗馆,走进蜀派古琴的音乐世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下一篇:看,这场音乐会究竟有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