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英伦行 学无止境名师梦——我的英国求学路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飘洋过海英伦行 学无止境名师梦
——我的英国求学路
董洪霞
2016年5月初,学校发放了一则关于“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的通知,这对于一直寻找进修机会,渴望成为专家型老师的我来说不啻为天外福音。我未经任何耽搁立刻报了名。幸运的是,市局和学校领导经过商议后一致同意由我代表聊城市参加该项目的选拔考试。
确定参加选拔考试后,我开始在网上查询关于这个项目的详细信息。不查不知道,查了之后着实让我震惊。这个由国家留学基金会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研究中心联合设立的项目其实已经存在将近20年了!而这个项目的牵头人和主要负责人竟然是声名显赫的《英语辅导报》主编包天仁教授!一直对包教授的传奇人生和他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高山仰止,今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包教授亲手打造的进修项目实属幸运。带着深深的景仰之情,我下定决心,争取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业务素质,确保顺利通过该项目的选拔考试。
我在网上找到了历年考试试题,做完之后发现需要扩充词汇量,还要提高听说能力。于是,我在手机上安装了便于随时随地学习的英语单词、口语等软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式的学习。我把备考过程当成了自我提升的一种形式,给自己找到了充电学习的动力。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我踏上了北京选拔之旅。选拔考试分为面试和笔试,考试科学规范,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组织严密认真。主办方专业用心的工作态度更加激起我强烈的参与欲望,能和这样的团队在一起合作学习该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机会啊!经过一个半月的焦急等待,幸运的我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回想这段准备报名、参加考试的历程,感慨良多。经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哪有时间充电学习啊?”是啊,我们很多人每天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忙工作、忙应酬、忙孩子……就像李健唱的那样“在欲望里转,在挣扎里转,在任由天命的麻木里转”,奋斗的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就这样在每天团团转的忙乱中消耗殆尽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燃烧,抑或腐朽?我经常在深夜里拷问自己。纵观自己的职业现状,虽然教学经验已经足够丰富,教学技能也逐渐成熟,但是,教学中总感觉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而且经常有种陷入瓶颈期的压抑感,想突破却不知出路在何方,想深造却苦于没有机会。而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的出现就像一阵及时雨,恰到好处地滴落在我心间,默默滋润了求知若渴的我。
在兴奋之余,我也曾犹豫彷徨过。对于已到不惑之年的一个女教师来说,抛却家庭的拖累,学习能力及身体状况都大不如从前,背井离乡的国外生活会不会不习惯?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不是能够应付?不在家时老人孩子怎么办?这些问题反反复复不知想了多少遍,当时的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喜忧参半”。
带着这种忐忑不安,更带着美好的希望和憧憬,2017年1月15日,我们第40批学员一行40人飘洋过海,顺利抵达英国布莱顿大学,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三个月的留学时光。
初到布莱顿大学的第一节课就印象深刻。导师杰瑞给我们上了一节瑞典语课,45分钟的课堂上不能讲中文也不能讲英文,只能说瑞典语。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浸入法,是欧美国家比较推崇的外语教学模式。这节课让我深切体会到语言教学中情景设计以及反复操练的重要性。45分钟的课堂,教师没有任何讲解,学生却能通过操练和语境猜到并归纳出学习要点,可见语境创设和操练对于语言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了。这种浸入式教学法对于小班教学非常实用,学生可以有充足时间得到有效训练。包教授出国前反复叮咛我们,洋为中用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凡事不能照搬。所以,对于这种浸入式教学法我们必须加以改良,可以取其要义,创设合适的语境,多给学生反复操练的机会,但是必要时,还需要借助母语教学,这样才更加符合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国情。
在布莱顿大学第二个感触较深的就是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英国的课堂,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几乎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前我们学校也搞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但没坚持几年就慢慢放弃了。说实话,我之前挺抵触小组合作学习,觉得学生聚在一起乱哄哄的浪费时间,课堂不但很难驾驭,并且容量小、低效能。培训期间再以学生的身份去体会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截然不同。记得特丽莎老师给我们介绍英国住房及生活用品时,发给大家一张关于这个话题的练习,让小组成员互教互学。每个学生的词汇量不同,很多词汇组员之间互通有无即可解决;大家都不认识时,就分头去查,查完后再讲解给同学听。我们在培训期间的课堂活动几乎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大家一起设计课堂,一起制作海报,一起复习备考。尤其是在小组试讲中,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分工完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不但提高了学员的团队意识,还让我们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小组合作学习时学员参与度很高,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小组讨论时学员之间不停撞出灵感的火花,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学员之间的交流还锻炼了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终于明白欧美国家的孩子为何想法多了,天天在这种课堂上锻炼和熏陶当然会动脑思考了。
我们国内英语教学比较落后的地区,一些教师仍在搞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台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抱怨学生消极被动,不动脑子;学生埋怨老师自说自话,枯燥无趣。要想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小组合作活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师生能够很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放羊式教学,合作活动需要精心安排,对备课有很高的要求,设计的小组活动以及合作模式必须科学合理。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指导、总结等,相当耗费教师的精力,更加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管理课堂的功力。
还有一节让我印象深刻的课是艾奥萨老师的“如何让学生张嘴说英语”。培训之前,我一直错误地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难实现让学生张嘴说英语或者用英语思考,因为我们的宗旨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培训时才知道这种现象叫考试的“反拨效应”。“反拨效应”有积极的一面,各种形式的测试可以客观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便于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反拨效应”消极的一面就是容易使师生过度重视考试结果,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为唯一目的,导致教学重心偏离,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考不考口语,所以,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理由是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完不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考试结果可能会不理想。但是,经过培训我终于明白,口语练习并不是张张嘴而已,它可以实现很多教学目标,如语音语调教学,还有语法句型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教学相长。
回国后,我开始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开创了一些便于操作、高效易行的口语活动,“课前一分钟小对话”“课后总结小讨论”等;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指令全部用英语表达,遇到实际问题尽量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创造尽可能多的语境让学生开口说英语。通过几个月的有效训练,学生从最初的羞赧忸怩、消极抵触到现在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谈,这其中的转变让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而这一切都是英国三个月培训的硕果,培训学习改变了我以往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导师们提供的各种课堂口语活动,只要稍微加工,即可拿来使用,原来力不从心的口语教学现在却可以轻松驾驭了。
外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还要承担外语的跨文化职责。所以,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接触和了解异国文化有助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此次英国留学,不仅让我们在课堂上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英国的风土人情,体验了原汁原味的英国文化。
布莱顿是英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到这座小城学习英语、体验英国文化。学习者大多像我们这样寄宿在当地家庭中。我所在的这个寄宿家庭经常接待不同国家的交换生,他们有来自意大利的、西班牙的、奥地利的甚至还有日本的。这种独特的生活环境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提升口语及听力的好机会,还让我们全方位体验了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房东先生的英语地方口音很浓,初到他家和他交流时,我经常云里雾里,搞不懂他说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的口语和听力有了很大提升,已经可以和他讨论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等深刻的社会话题了。房东一家人不但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教给我们很多地方俚语,帮我解答语言方面的一些困惑。从房东先生那里我知道了英语地名的来历,还了解了当地中小学教育体制,并且学会了几道代表性的英国饭菜,尤其是听力提升很快。我在北京参加考试时,听力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得分最低,在英国学习生活了三个月后,我在最后的结业考试中,听力这一项竟然拿到了满分!这充分验证了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在布莱顿的三个月,我们每天坐公交车上下学,对于英国的公交文化感触颇深。英国的公交系统发达,公交线路几乎覆盖社区的所有街道,交通比较便利。公交车就像一个英国社会的小小缩影,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了真真切切的英国市井文化。我对于英国人在乘坐公交时“从最后一排坐起”的绅士风度很是折服。腿脚灵便的乘客一般都会很自觉地坐到顶层或者最后一排,把上下车较为方便的前排座椅留给老年人和残疾人。乘客与司机都不厌其烦地把“谢谢”“劳驾”挂在嘴边,这种文明礼貌的乘车礼仪确实值得国人学习。英国的老龄化相当严重,有时公交车上满满一车都是老年人,他们虽然步履蹒跚,但大部分举止文雅。很多老太太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考究的衣裙,虽已暮年,却依旧气质高雅。她们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优雅的老去,我也从这些老人身上学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三个月的留学时光不仅让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收获满满,更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对于很多语言现象有了达观的认识,也对于英语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纵观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虽然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地域发展不均衡,教学水平依旧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他们因为缺乏理论指导,也没有机会接触英语文化,对于很多语言现象以及文化背景认识不到位甚至有偏差,而且,因为教学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我曾经和我们当地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交流过,他们从来不敢也没有能力给学生开设听力课、写作课以及阅读课,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很少涉猎。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相当普遍。所以,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外语研究中心开设的这个留学项目对于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它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走出国门,接受正规培训,亲身实地感受英语环境。虽然能够出国留学的老师人数有限,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我本人为例,回国后学校帮助我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让我把在英国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薪火相传,辐射传递出去。还有很多教师留学回国后著书立说,开办名师讲座,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教师,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带动了本校甚至本地市的英语教学。这种互荣共赢的传、帮、带,肯定会极大地推动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学。
总之,此次英国求学使我们每个学员都有很大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趋于系统化,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对于跨文化交际也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完善。这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所以,我一直心存感激,感谢包天仁教授的高瞻远瞩,感谢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让我们有了这份幸运。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感受到“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当你学的越多,会感觉未知的越多,你的学习欲望就会越强烈。这种体会是培训学习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比其他收获都重要,因为只要有一颗渴望学习、渴望提高的上进心,我们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逐渐成长为名师。
《山海经》中曾记载,盘古开天时,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愿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追求卓越的名师梦,永远不要丢掉飞翔的翅膀,有一片更高的天空,让自己“神于天”:还要脚踏实地,以身践道,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努力做到“圣于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培训让我终身难忘,我将怀着感恩的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将自己奉献给神圣的教育事业!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