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正在努力学英语的阿镜。
今天写写翻译安徒生童话的“第一人”——叶君健先生的外语学习经验。他写小说可以用汉语、英语和世界语写,做翻译可以翻译英语、德语、丹麦语等七门外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君健的生命旅程,了解他既写又译的外语学习之路吧。
兴趣的开始
1914年,叶君健在湖北的红安县出生,这是个贫困却尊重知识的地方,上学的成本是普通人也能承受得起的斗把米。
叶君健则更为幸运,他的大哥读过几年经书,在村里私塾教学,这给他的学习提供了不少便利。自六岁开蒙后到十四岁离开村子,叶君健读了不少书。
离开农村前往上海求学,叶君健开始学习英语。从“孔孟之道”到“夷狄之邦”,他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对外语也从不屑变为兴致盎然。
叶君健在寓言和童话故事中体验到外语别样的风趣,学习越深入,兴趣越深厚。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叶君健也想用英语写点东西。
阅读中形成写作风格
叶君健用英语写作长篇小说《山村》(The Mountain Village),以及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The Ignorant and the Forgotten),一本被英国书会评选为“最佳小说”之一,另一本则是“推荐书”之一。
他自己曾让一位专门研究英国文学的女研究员来为他的这两本书提出意见,也确实收到了坦率的回复,书中存在许多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用法。
而这种不符合语言习惯的方式,在文学中可以被容忍,因为文学允许创新。
这种不符合语言习惯,也能被接受的写作风格,是在日复一日的大量文学阅读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并不是所谓的错误百出。
叶君健学习英语时年纪也不小了,他用“理智”学英语,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用英语的规律。他的英语是“通过理智和逻辑思维”,在大脑中临时按照英语语法规则所组成的,有时虽符合规律,却不符合习惯。
这种不怎么“地道”的外国味,有时也为文学创作增加了不一样的感觉,从而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
比较中学习多门外语
叶君健接触到世界语时,正值帝国主义侵华。他被世界语的“内在思想”所吸引,即创造一种不属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国际语,争取实现人类和平的美好乌托邦。
世界语以拉丁语和日耳曼语为基础,叶君健在学习世界语的语法构造时,将其与英语进行对比,从而可以跳出英语本身,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更深入、更科学地掌握英语的特点。
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倒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还是要在某一语言学得较为扎实的前提下。
在有了两门比较扎实的西方语言基础后,叶君健继续学习其他外语,目的是为了阅读,而非自如地运用在写作中。
有了清晰的目的后,他“比较”所学语言与学过的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在这种趣味的“发现”中,用理智和逻辑快速地学好其他外语。
从宏观学语法
叶君健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强调了语法的重要性。我们可能都在英语学习上有或多或少的基础,但是却很难自如的运用。
有时候不是没下功夫,而是功夫用错了方向。季羡林受益颇多的《纳氏文法》,对叶君健而言却显得深奥繁琐,越学越糊涂。
可见,他人的经验是否能真正为自己所用,要经过时间的考究。在选择自己的学习材料时,也可以做好适当的取舍。
话说回来,叶君健强调的是语法的整体性,从小处学语法,还要从大处掌握语法。叶君健一开始的英语学习之路也并不十分顺畅,他也曾在英语测验时错误百出,不知所以。
直到他借助《英文典大全》将语法从头梳理了一遍,才真正对英语的结构有了较为完整的概念,基本将英语“弄通了”。
所以成年人学英语的逻辑和理智,来源于语法,来源于阅读,真正花了时间来学,或许才能说越过了英语的第一道“龙门”。
参考文章:
叶君健:翻译安徒生童话“第一人” | 译 • 名家 (sohu.com),中国翻译研究院
学习外语和我的文学创作,叶君健
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