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郑娇娇
内容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美术课程在不同学段注重中外美术经典作品的学习,帮助孩子理解美术史的概况与基本脉络。那么,如何界定“孩子”的美术史?如何针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为孩子撰写美术史?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撰写,美术史写作是否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以及新技术为自己助力?这些都是需要讨论的问题。如何为孩子撰写美术史不仅是新课标下美术教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讨论儿童读物等相关问题时所需要思考的。美术教育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尹少淳教授,在孩子的美术教育方面有专深研究,本刊特邀他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基础教育 美术史撰写 学习栏目与支架 大观念 基本问题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史教学
郑娇娇(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尹老师您好!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学习美术史主要是通过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欣赏进入的。您认为写给“孩子”的美术史该如何界定?
尹少淳(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观察》“热点评述”栏目给出的话题是“给孩子的美术史如何撰写”,但“孩子”却是个外延不好确定的概念。在成人的眼里,儿童是孩子;在老人的眼里,成人也可能是孩子。低幼儿童是孩子,年纪大些的少年仍旧是孩子。范围不确定,就不便讨论问题。所以必须要确定“孩子”的范围。
在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的界定中,“儿童美术”主要指3岁到15岁的孩子的美术欣赏、创作行为及其结果。有时候,我们也根据需要将高中学生包含在少年儿童中。在中国,基础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义务教育又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三年的学前教育虽然没有被明确划入义务教育,但在现实的情境中已然是普及性的教育了。所以我们讨论的话题范围,应该是从学前阶段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这样话题改为“给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美术史如何撰写?”也就比较明确了。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美术表现(创作)和美术欣赏是美术学习活动平衡的两翼。美术欣赏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两项内容。国内的美术教育通常不用“美术批评”这个概念,因为它可能跟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意涵联系在一起。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同样存在差异。美术欣赏强调观赏活动中的愉悦性,感性的分量较重,通常在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美术欣赏的概念。美术鉴赏则突出观赏活动中的鉴别、赏析,理性的分量较重,通常在高中阶段采用美术鉴赏的概念。
美术欣赏和美术史的概念密切相关,但又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独立地欣赏一件或多件作品可以是美术欣赏或美术鉴赏。而美术史则要求我们把一件件作品纳入一种具有前后关系的时间框架中,并与时代背景和文化变迁联系起来思考。
[英] 温迪·贝克特嬷嬷著,李尧译《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封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郑娇娇: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史学习是美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学界曾提出“少儿技艺性的美术教育”和“少儿美术史的人文性教育”两种类型。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中美术课程各学段均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孩子中外美术史的学习,请您谈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孩子学习美术史的学业要求?
尹少淳: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低中年级一般不会出现严格的美术史概念,而是针对具体作品进行赏析,但会标注作品的时期或年代。虽然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高年级段出现了“概览中外美术史”,但强调的还是具体美术作品的时间归类,突出的是门类、风格和流派,而非时间框架。其中,对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比如8年级至9年级美术“学业质量描述”,提出了“知道至少6件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能用美术语言,从作品的内容与创作背景等方面,介绍2~3件反映我国近现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美术作品。”这突出了以门类为代表的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以及我们党所倡导的“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外国美术史则是如下表述:“能辨析世界美术史上2~3个主要流派(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在高中则要求“知道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夏云海、唐新善译《房龙:艺术的故事》封面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术史的写法取决于学法和教法
郑娇娇:专业美术史一般依据时间脉络或者风格发展来编写,您认为写给“孩子”的美术史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方法方面有什么特点?
尹少淳:专业院校的学生(以创作为方向)学美术史主要是为了掌握全面的美术知识,为自己成为美术家做一个扎实的铺垫。而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则是将美术史学习当作专业学习,并且选择感兴趣和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以期获得自己的新成果。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将美术史当作专门知识不同,中小学生学习美术史,只是获得普通知识,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他们学习美术史的动机并不强烈,学习的强制力非常弱,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是美术教师和针对“孩子”的美术史撰写者必须考虑的。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美术史的写法也决定了中小学生如何学习美术史。美术史的写法与学法互为因果,构成了彼此助益的关系。因此,要讨论针对“孩子”的美术史的写法,必须要先讨论美术史的学法和教法。前面我们探讨了中小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动机,而且也知道了中小学生学习美术史并不是为了获得专门知识,所以不能用强制性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美术史,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下功夫。
另外,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尚不能理解深刻的问题和复杂的关系。因此,需要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强调趣味性、娱乐性、直观性、形象性、故事性、类比性。在此基础上,逐渐渗透分析性、逻辑性,并使之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的年龄,《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和《房龙论艺术》以及迟轲先生所著的《西方美术史话》都是不错的写作范本。当然,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叙事方式以及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也是值得鼓励的。
在美术史的写作中,需要设计好学习栏目或学习支架,在此方面可以借鉴教科书的写作结构和方式。现在美术教科书的栏目包括目标类(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关键词等)、导学类(问题情境、情境导学、要点掌握等)、学习与思考类(经典导读、思考与分析、理解与思考等)、知识拓展类(相关链接、资源库、拓展与探究)、反思评价类(评价建议,评价要点等)。
[英] 迈克尔·伯德著,何雨珈译《和孩子一起读的艺术史》封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在美术史的写作中融入“大观念”和“基本问题”
郑娇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中倡导以“大观念”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结构化,从课标组组长的角度,您认为在美术史写作中,需要让孩子理解哪些“大观念”?
尹少淳:“大观念”译自英文单词“Big Idea”,也译为“大概念”。Idea既有观念的含义,也有概念的含义,所以无论译为大观念还是译为大概念,都不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译为“大观念”更妥,因为在汉语中,概念通常用词汇表达,观念则通常以陈述句表达。从我们目前接触到的大观念来看,通常都是以陈述句表达的。比如“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大观念。大观念是理解学习领域的核心和思维的框架,具有组织性和迁移性。大观念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科理解力,因此也被用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大观念不仅仅是学科的,因为任何学科都需要跟社会相联系,因此还会存在一些社会性的大观念。美术学科以及美术史同样如此。
下面列举一些在美术史中需要理解的大观念:
1.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 “整体观念”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观念,也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事务最有效的观念之一。
3. 因观念、形态、材料和技法等差异,美术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4. 美术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显示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位,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5. 美术反映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6. 美术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7. 运用各种媒材与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
8. 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是美术表现的基础。
9. 艺术家和设计师运用观念、素材、媒材、形式、结构和各种美术制作方法进行实验和创作。
10. 获得美术表现的效果和社会价值,一般需要经历感知、思维、想象、制作、交流、评价和应用等过程。
11. 创造是美术的特征,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力可以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培养。
这类大观念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美]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著,贾晨阳译《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封面 哈尔滨出版社2013年版
郑娇娇: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中小学美术新教材编写,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融入“大观念”和“基本问题”促进孩子对美术史的理解?
尹少淳:应用大观念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跟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向上和向下两种路径。从现象、事实往观念提升,体现为一种归纳的方向;从观念往现象、事实下沉,体现为一种演绎的方向。这既是日常生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是学术研究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如果中小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够自由而灵活地在这两个层次跃动,他们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
“大观念”融入美术史的写作中,需要配合“基本问题”的概念才能进行。“基本问题”成了与“大观念”配套的构件。设置“基本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导向对“大观念”的理解。与“大观念”用陈述句呈现的方法不同,“基本问题”主要是用疑问句呈现的。它具有四种内涵:其一,在我们生活中会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如“艺术欣赏是品位问题还是有固定规则”;其二,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如“艺术创作主要是观念起作用吗”;其三,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东西,如“优秀作品是如何吸引并抓住观众兴趣的”;其四,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特定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者,如“艺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经济效益的”。
下面提供义务教育不同学段孩子美术史学习如何进行大观念和基本问题的组合撰写案例。
标题:我们生活的世界——美术作品中的空间表现
大观念: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是美术表现的基础
基本问题:艺术家如何表现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空间形态?
艺术家对空间的表现与探索可以说贯穿整个美术史,如何让孩子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进行美术表现,并能阐释不同空间形态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美术史的写作需要通过探究“基本问题”去持续理解“大观念”。结合孩子不同的学段、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选择艺术作品,也要注意每个学段孩子对大观念的理解程度是有区别的。例如在1~2年级学段,让孩子理解空间的基本视觉元素,比如凯斯·哈林的系列人物画作品,让孩子去思考作品中讲述了什么故事,主要让孩子理解重叠、近景和远景的空间表现观念。3~5年级学段通过中外美术作品去理解单点透视。6~7年级则引入多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理解世界不同地区、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观念的差异。8~9年级学段则可以引入正负空间、黑白、浓淡、明暗等。通过正负空间让孩子探究“图—底”关系,理解对立统一概念,并让孩子思考如何运用正负空间的方法去表现生活中对立的观念,如生活中的出生和死亡,正义与邪恶现象的思考。简言之,通过不同艺术作品空间形态与表现,引导孩子探究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空间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变革。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孩子的认知框架与思维地图,培养孩子的基本图像识读能力与综合的文化理解能力,建立美术史中的空间表现的基本脉络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下面是针对高中阶段美术史学习如何进行大观念和基本问题的组合撰写案例。
标题:人性的觉醒——文艺复兴美术
大观念: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美术表现的主题,并导致了观念改变和技法革新。
基本问题:对人的世俗生活的表现,跟解剖和透视的发展有何联系?
文艺复兴体现了人性优于神性的思想,人的尊严和世俗欲望受到重视,为了准确描绘人的自然形体和肌肤感,以及现实的空间感,人们必须研究解剖和透视,这就是为什么解剖和透视在中世纪绘画中没有什么进展,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其逻辑关系表现为:强调人文主义—尊重人的世俗欲望—表现人的世俗生活—描绘人的自然形体—营造现实空间—促进解剖和透视的发展。如此,通过“基本问题”,导向了学生对“大观念”的理解。从“基本问题”到“大观念”有一些途径,但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孩子”自主探究“基本问题”,形成对美术史的印象和理解。
综上所述,针对“孩子”的美术史绝非仅仅撰写那么简单,需要明确“孩子”所指涉的年龄和学段,以及基于此的学法,并引入一些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凯斯·哈林 无题 压克力、棉布 156×156厘米 1984
面向未来的美术史写作
郑娇娇:写给孩子的美术史有两个维度:一种是引导孩子进行人文感知,通过美术作品提供古今文明认知的框架,以帮助孩子构建美术史发展脉络的认知地图;另一种是培养孩子图像识读和批判思维能力。您认为在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史写作有助于培养孩子哪些核心能力?
尹少淳:在信息化读图的时代,存在文本阅读的碎片化与大量图像泛滥的现象。美术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如何“净化”孩子的眼睛、塑造孩子的高尚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这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这对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育提出了挑战。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性教育普及。美术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美术新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都渗透着美术史的教育。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核心素养本位下写给“孩子”的美术史,无论是中小学的美术教科书的“欣赏·述评”艺术实践、高中的“美术鉴赏”模块,还是课外或者社会美育机构的美术史读物,写给孩子的美术史需要培养以下核心能力:
第一,通过欣赏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让孩子在有限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内,通过视觉图像的识读与熏陶,掌握作品的背景知识,并在循序渐进的学段中积累审美经验。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熏陶,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给孩子一种审美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二,旨在通过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欣赏、评述与解读,帮助孩子建立纵横的历史概念、多元的文化概念,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有助于孩子在美术史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放的视野格局和文化素养。
第三,有能力评析中西方经典的艺术作品。比如当孩子游览博物馆时,面对视觉图像,不再是单纯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观看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当孩子的眼睛习惯了美的标准,就能够具备一定的素养,也具备了辨别“美”与“丑”的能力,逐步养成对视觉图像和视觉文化的批判思维能力。
郑娇娇: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写给孩子的美术史是否可以结合一些科技手段,您有哪些建议?
尹少淳:人类的文明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也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与课程教学改革。AI人工智能技术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数字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高效学习。当然,写给孩子的美术史可以借助这些科技手段,比如写作中可以附二维码,让美术史写作中的图文结合上升到新的高度。通过二维码技术,让孩子在观看图像作品的时候可以身临其境,可触可感,视觉效果更好。利用AI技术,或者最近热议的ChatGPT技术,能以灵活多元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工具的支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辅助工具,可以进行人机交互模式的写作变革,促进孩子个性化学习,让孩子在美术史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随时互动,让具身化沉浸式观画体验成为现实。(本文由笔谈整理,经尹少淳审阅)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6期)
上一篇:美术加盟 #素质教育
下一篇:素描篇—素描五官的刻画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