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比赛来说,什么样的选手,才是评委们喜闻乐见的呢?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进行地如火如荼,评委们对选手有什么期待,评选选手时又有什么标准,让不少人好奇起来。
12位评委接受媒体采访
与首届比赛相比,本届比赛评委总人数从13位增至15位,除了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交响乐团首席、室内乐团首席,还特别引入了古典公司经济人等行业领袖。
接受记者采访时,评委会联合主席之一大卫·斯特恩说,尽可能多元化的评委会组成非常重要,“如果评委会全由小提琴演奏家组成,评判选手时的视野会很有限,我们希望破除这种限制,从多个层面寻找最有趣的音乐人。”
那么,什么才是最有趣的音乐人?个性,评委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词。
“我们寻找的人要极具个人特色,有品味,有文化,不单单有过硬的技巧,真正能定义他的就是个性,他怎样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故事,怎样用自己的音乐去连接这个世界。”
巴黎爱乐音乐厅演出部总监埃马纽埃尔·翁德雷说,参赛选手们此前都埋头在象牙塔里学音乐,成年后踏入社会,他们要重新面对这个笼统的世界,能让他们真正立足的,是个性,“那时候,他不光是小提琴家,也是一个音乐家、一个艺术家。”
小提琴家李伟纲是上海四重奏的创立者,35年的室内乐演奏经验,让他对音乐更敏感了——一个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如何,只要拉三句,他就能听出好坏。因而在听选手演奏时,除了听技术,他更注重选手的音乐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性格。
“性格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装出来的性格不叫性格。每个评委对此判断的切入点不一样,理解也不一定一致,但大家综合起来,最后的结果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
什么样的性格选手才能打动评委?对李伟纲而言,这个答案很简单,“就看对面的选手能不能打动我,是不是让我起鸡皮疙瘩,有没有触动的感觉。如果没有触动我,那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我在听音乐时并不是要寻找完美无瑕的表现,只想它能不能打动我,不光比赛如此,我自己练习时也在寻找这种感觉。”
菲利普·塞策是世界著名室内乐团——艾默森四重奏的创立者,和李伟纲一样,他判断一个选手好坏的标准,同样会看他的音乐能否让自己有所触动,除此之外,“我也要看这个选手表达出来的想法我是不是感兴趣。”
比如,“他在情感上对我有所触动,但从理智或美学上来说,他的想法不合理,或者我不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综合看一个选手的素质,除了触动,也要看他的知识、智慧,能不能让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有所共鸣。”
慕尼黑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斯雷滕·克里斯蒂奇进一步强调,评委们寻找的并不是完美的演奏家,而是完整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理解、技术肯定要过关,另外,他对音乐的诠释要让公众有兴趣听。评审团来自不同背景,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论,最后选出的人一定非常有趣。”
评委扎哈尔·布朗回答记者问题
“假如你在邮局工作,或从事一些行政工作,你没个性关系也不大,但如果你是一个作家、演员、音乐家,没个性就是很大的问题。”
法国小提琴家奥古斯丁·杜梅就个性问题做了补充,“我们看书、看电影、听音乐,不是在找把工作完成就好的人,而是在找一个能讲故事且有能力改变人生的人。对音乐家来说,他的首要工作就是去改变听到自己音乐的人的人生。欧洲、亚洲、美国至少有300多位小提琴家在技术上非常拔尖,甚至超越了之前的一些名家,能否脱颖而出,就看他们有没有借助音乐讲故事的能力——哪怕在音乐会那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也能改变观众的人生。”
评委会联合主席之一徐惟聆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要变成一个好的音乐家,你首先得是一个‘好人’。你还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技术、情感、文化都要配上套,最后的获奖选手一定是以这个标准来评判的。”
大卫·斯特恩进一步总结,不管选手们过关斩将到哪一轮,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音乐之路终止,“音乐学习是持续性的,不管你多大,你的职业道路走了多远,你永远都需要继续学习。我们不是在追求一个产生冠军的比赛,而是在一个持续三周的赛事里,让每位选手都能有所收获——一个人得到了冠军头衔,但最终所有人都是赢家。”
上一篇:中心暑期班开始招生报名啦~
下一篇:分享一家天津河北区的宝藏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