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3日电(记者 陈静)4月2日晚,一场主题为“永恒的爱”的独唱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唱响。主唱者是青年女高音、德国美因茨国家歌剧院签约艺术家、上海市声乐家协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高凌媛。她以精湛的技巧深情演绎二十余首经典中外艺术歌曲,为“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奉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听觉盛宴!
高凌媛是同时活跃于国内外专业声乐舞台和高校声乐教育课堂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德国美因茨国立音乐学院,获得文学、歌剧表演双硕士及德国音乐会演唱家文凭(声乐博士)。她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与获奖经历,西方媒体曾盛赞她是“声音具有丝绒质感的优秀中国歌唱家”;同时,她研教不辍、门墙桃李,耕耘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一线。音乐会艺术指导由旅欧青年艺术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聘教师范玥担任。
音乐会以“永恒的爱”为主题,分为德奥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两部分。上半场由德奥三位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的9首风格迥异的作品组成,包括《鳟鱼》、《永恒的爱》及《万灵节》等,这些作品将诗歌中对“爱”的诠释与德奥传统音乐相融合,呈现出诗与歌的完美结合。下半场的曲目来自我国四位作曲家,即黄自、赵季平、高为杰和岳冰的11首中国艺术歌曲,包括《玫瑰三愿》、《幽兰操》、《元曲小唱》等,这些作品饱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更是将中华民族特有的“大爱”展现地淋漓尽致。
本场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是最后两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悲歌》、《吟诵调·天净沙·秋思》的世界首演,曲作者岳冰副教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理论系,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两首作品的歌词分别选自乐府诗集和元曲小令,创作上既保留了中国古诗歌的意蕴又加入了现代审美。如《乐府诗集·悲歌》第一句“悲歌可以当泣”,让人联想到哭泣的声响,具有强烈的情景感,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中也基本上沿用了一种接近语调的旋律写作,在“泣”字上加入下行的旋律进行,模仿哭泣的语调;钢琴声部和弦的节奏模仿艰难地行进,营造出一步三回头的不舍之感;频繁的变换拍子,表现出悲愤和绝望地哭诉。尾部“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更是表达了主人公痛苦而无奈的心理。《吟诵调·天净沙·秋思》的音调是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扩展,且富有南方方言的独特韵味。“天净沙”,曲牌名,是元曲中的小令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该体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恋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原曲共四句,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根据五声调式的特点,作曲家在第一段旋律中基本延用了吟诵的音调,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调性变化;钢琴声部根据原曲意境调整为描绘性的织体,像是秋风扫落叶的场景,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动感。第二段是在原歌曲的基调中迅速进行了更远关系的转调和旋律发展,表达现代人对古人诗词意境的畅想。
为深入普及高雅艺术、推广美育文化,音乐会特邀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教授为本场音乐会增加导赏环节。王勇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举办各类系列艺术讲座数百场,至今已连续十六年直播主持讲解上海电台的“星期广播音乐会”,被誉为“主持人里最懂音乐,音乐人里最会主持”的上海普及高雅艺术的首席专家。王勇教授从曲目背景、人文历史、色彩联觉等多方面对整场音乐会曲目做了深入简出的导赏,引领观众全面感受艺术歌曲的魅力,领悟 “爱”与“美”的深层含义。
音乐会曲终,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经久不息的喝彩声!高凌媛返场加演了一首经典爱国歌曲《我爱你,中国》,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熟悉而又恢宏的旋律、激情昂扬的歌声一下子便点燃了听众的拳拳爱国心,再次将整场音乐会气氛推至最高潮。
本场音乐会在“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华东师范大学展示月”最后一天上演,此系列展示月是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风采展示,艺术实践教学成果展现,以及美育工作建设的重要平台,体现了文教结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效果。自3月18日-4月2日,共有11场不同形式和主题的音乐会,涵盖了钢琴、声乐、器乐及电子音乐等不同主题,包含教师个人独奏、学生独奏重奏,以及师生同台演奏等不同形式。系列活动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上海之春,为校内外观众奉献了精彩的艺术盛宴。
高凌媛表示:后续将依托本场音乐会为起点,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系、哲学系、心理系、中文系等院系组建团队,从听觉、视觉、文学、历史、哲学角度共同打造“诗音乐画”多维一体育人美育课程,课程拟将音、诗、画三者结合,以听觉之美、视觉之美、文字之美育人,并附加人文、历史、哲学、心理学知识导赏。“诗音乐画”课程将以华东师范大学为圆心,在扎根高校美育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辐射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成人教育乃至市民文化普及教育。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