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2014毕业,带着2万现金(至于2万怎么起步,后续文章我会详细分享商业逻辑与商业操作,业内小琴行会弹琴的老板,起步根本不需要2万,弄个钢琴在家就开始起步),也是琴行起步年。目前直营发展到十二家。
就在我们默默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回头来看,2014年入行的一些同行,基本死的死,挣扎的挣扎,很少能活过三年的。
2017-2018年我们不断发展扩张的同时,也帮助了全国同行与新人调整商业模式,不断输出商业经验与实践优化,希望我们能给这个行业的提升与普及贡献绵薄之力。
部分门店照
广东传统:开工利是
学生
从第一年到现在,规模一直在扩张的同时,商业模式和理念不断在改,盈利率也不断提高,没错,不断改还可以不断挺高盈利。而且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第一年,我们初来乍到,模仿同行,能想到的项目都上了,全而杂,样样有,样样不精,第一年差点死掉了,没质量,然而我们竟然没发现为什么会差点死掉,竟然以为是广告营销投入不够 。又是花钱出广告又是想活动优惠拉客,都错了。而那时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开了第二个店了,也是杂而全。
全而杂,样样有,样样不精
又熬了大半年后,2015年初,已经是4家店了,但是全而杂的模式还是没改过来,教学质量堪忧。
每次教师会议都是在强调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最后还是无疾而终,老师们都是非常努力的教学,然而并没什么实质上的进展。
听到最多的是,孩子没有练习好,光上课根本不行,教不下去了,孩子也学不下去了。
在各店附近的学生还好,练习频率还是挺高,稍微远一些的,就只剩下每个星期来上课这一次了,根本没有练习量,上完课,碰都没碰过钢琴,怎么可能学的会,更别说学的好了
2015年初,我们痛定思痛
第一,砍掉所有项目!!!只剩下钢琴和吉他。
这时我们的规模也足以让我们做这样的决策,只有一家店的同行,根本不敢砍项目,砍了直接活不下去。
而我们的规模可以支撑,做少做精。只管两个教学团队,精力和时间更加有效。
第二,把每个店离我们直线距离超过400米的学生屏蔽掉。
远的不接,因为来练琴太不方便了,根本没办法做到天天来。已接受的学生,全部退学退钱,除非本身已经养成习惯,好好练习的孩子。不乱收学生,一定要近的。报名咨询就要做到先问离店距离,远的不要,不方便要开车的不要来报名了,如果离的近,ok,一定要提前打预防针,不能天天来练琴我们直接不退钱,直接不让学,也就是开除。
第三,除了学费以外,每月固定收取练琴费(含每日辅导)300-400元。支撑了利润的提升和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调整转型的风险
也就是,我们除了砍掉大部分项目的同时,又筛选过滤了很多学生,对营业额造成非常大的影响,2015年整一年,受这些决策的影响,整体都风雨飘摇,现金流几经枯竭,有时我们还在动摇,是不是自己太过草率了,员工教师虽然没明面上说出来,但是周围的氛围也能感受出来。这时我们已经开了第6家店了。
第六家开业
好在,天道酬勤
好在,天道酬勤,2016年初开始,因为有了2015年一整年的坚持下,学生练习量大大增加,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做了天天练琴,整个市场对我们评价非常高,负责任,教学好,学半年比别家学两年都强。
2016年初至今,我们规模和营业额一路飙升,口碑也越来越好。
就在我们默默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回头来看,2014年入行的一些同行,基本死的死,挣扎的挣扎,很少能活过三年的。
2017-2018年我们不断发展扩张的同时,也帮助了全国同行与新人调整商业模式,不断输出商业经验与实践优化,希望我能给这个行业的提升与普及贡献绵薄之力。
详细的运营数据和利润分析,我会在其他文章做详细分解。
一年的钢琴购买量和对应的全国学琴儿童数量
另外一个数据就是,全国20万家活跃的琴行机构。
一年,5000万琴童。
对应一年才50万架钢琴销量。(上市公司珠江钢琴2017年出货量为17万台,海伦4.5万左右,加上其他的品牌)
其实没必要死盯卖琴的,
一个孩子平均一年消费5000元学琴
5000万×5000=2500亿的市场容量。
50万架琴×2万元=100亿,甚至不到,疯了一样去抢那100亿,为什么,因为不练琴,那2500亿做下来利润很低,都给房东打工,付老师工资,付营销广告费等等,再多数一句,老师们别打我
为什么琴行大多数做不好,这个是生意,但是操作这个生意的大多数是音乐老师。
这完全是角色错位。
所以小琴行就永远死在这条不归路上了
后续我会持续发布我们的细节商业逻辑与运营细节,有问题欢迎私信交流。
下一篇:妞妈说特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