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培养出刘欢、毛阿敏、那英等众多优秀歌手
她是一位音乐大师,培养了许多知名的歌手;她是一名孜孜以求的艺术家,82岁高龄仍坚持创作;她屡出精品,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台钢琴,让她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就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
与音乐结缘
谷建芬,祖籍山东,出生于日本大阪。7岁那年,她随父亲登上轮船,前往大连定居。大阪的一切虽然渐渐离远了,但童年时听到的日本民谣和看到的日本歌舞伎表演,却深印于谷建芬的心上。1945年,大连解放,父亲在街上给她买回一台“雅马哈一号”钢琴。从此,谷建芬就一头埋进了钢琴美妙的音律之中。1950年,15岁的谷建芬考进了旅大市歌舞团。在这里,她写出了人生中第一支歌曲——《白米饭》。
1952年至1955年,谷建芬到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的作曲系学习。有一次,校长李劫夫跟谷建芬说道:“小谷啊,脑袋里没有几百首民歌,不要轻易地写歌、作曲啊。”从此,她利用一切机会,在世界和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努力地学习着,认真地汲取着。
1955年,谷建芬被分配到中央歌舞团工作,从事声乐、器乐和舞蹈音乐的创作。她的丈夫邢波是团里的舞蹈编导,谷建芬经常为他编制新的舞蹈曲,他们也被称为“艺术上配合极好的一对”。她的早期作品有《爱玉门》、《走出了小毡房》、《人民江山坐得牢》等。从那时起,谷建芬的音乐创作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年轻朋友来相会》的诞生
1978年,一次拉丁美洲六国之行,成为谷建芬歌曲创作的转折点。在随团访问演出之际,谷建芬对拉丁美州六国的民歌、民间音乐以及歌曲的创作进行了考察。拉美人民性格开朗,酷爱歌舞,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毫无隔离之感,台上的歌手通过歌声,述说着自己的哀乐与悲欢,并以此与台下观众直接交流。在归航的渡轮上,面对滔滔的波浪,谷建芬想:“中国人不是同样有更多的话要说,更多的歌要唱吗?我们的歌怎样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呢?”
那个年代,在街头巷尾,经常能见到年轻人手提录音机听着港台音乐,弹着吉它,不成调地哼唱着歌曲。谷建芬察觉到,这些年轻人的面容并不开朗,心情并不愉悦。于是,一个想法在她脑海里浮现——要为青年朋友写歌!
走过了蹉跎岁月的谷建芬,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她以一个普通曲作者的身份,开始探索中国大众音乐之路。不久,谷建芬读到了词作家张枚同创作的歌词——《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很快,她用近似口语的音乐,刚劲简洁的节奏为其谱曲,并将第一句歌词作为题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就这样诞生了。
艺术创作的春天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虽然得到了听众们的普遍认可,但过程却有点曲折。这首歌的初次登台演出,是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露天体育场。那天,大雨倾盆,人们把衣服披在头上,拥到台前,为这首不曾听过的新歌,使劲地拍着巴掌,表达出从来没有过的感受,谷建芬从中体会到了异样的情感回应。
但是,紧接着这首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加上少年时旅居日本的经历,谷建芬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她的心情一下子跌倒了谷底。但时任中央歌舞团团长的程云,却坚定地支持她,信任她,谷建芬十分地感动。后来,谷建芬与丈夫一起,带着她创作的20多首新歌在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校园巡回演唱,让学生们打分。结果是,这些歌在学校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每当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谷建芬总是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那时,我虽然已年届中年,但感觉自己就像是年轻人,这些歌是自己走进了青年人的心中,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写出大众的心声
作为一位大众熟悉的作曲家,谷建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用心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凝结着新时代的特点,传达出了大众的心声,激发起人们心灵的共鸣。谷建芬的作品能适应不同的知识层和年龄段。诸如孩子们喜欢的《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年轻人钟情的《清晨,我们踏上笑道》、《脚印》;受成年人欢迎的《那就是我》、《烛光里的妈妈》。
在流行音乐还备受争议,流行歌手名声不佳的年代,谷建芬以一己之力,克服重重困难,在1984年经文化部批准,创办了“谷建芬声乐培训班”。培训班采用社会集资的方式,为志在歌坛发展的年轻人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机会。毛阿敏、那英、解晓东、孙楠等就是在谷建芬的关怀指导下,一步步走上舞台,走向成功。
一个作曲家,以她的毕生才华,奉献给人们如此多动听的音乐,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歌手,并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为中国的音乐,我还敢拿老命来和年轻人一起拼一拼!”谷建芬坚定地说。
本期撰写:尚霖 本期编辑:民歌君 来源:微信@民歌中国
下一篇:李静纯老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