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 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落幕
6月16日,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颁奖典礼,在北碚区落下帷幕,并宣布启动2023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向全球工程师发出热忱邀请。
汇聚600多支参赛团队同台竞技、征集创新项目293个,吸引发榜345个技术攻关需求项目、撬动社会投入近45亿元、超过200个项目达成成果转化协议……选手有展示、企业有收获、项目有转化、政策有落地,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可谓成效卓著,亮点纷呈。
大赛为什么能吸引众多顶尖工程师参加并取得显著成效?赛制赛道的设计有哪些考虑和作用?除了大赛,重庆还有哪些平台和政策来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回顾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
应急演练现场。中建三局供图
以赛聚才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以“追求卓越,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含产业配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节能环保、其他产业领域等8个专业领域。
大赛向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项目广发“英雄帖”,以赛为媒吸引带动海内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与项目扎根重庆。
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海内外的600多支参赛团队报名参赛,最终产生金奖2个、银奖4个、铜奖6个、优胜奖4个及十佳成果转化奖。
同时,大赛聚焦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形成专业技术等级培训和评价闭环,颁发了全国首张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通过规范培训、社会评价和职称评审等方式,每年培养培训6000人,目前累计培训大数据、智能制造2个职业1032人。”市人力社保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卓越工程师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成员易君表示。
应急演练现场。中建三局供图
以赛兴业 设置揭榜和创新两条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赛制设计方面,为聚焦创新主体和成长企业在工程技术“卡脖子”难题上遇到的瓶颈,搭建一个合作共享平台,大赛设置了揭榜攻坚赛赛道,用平台促交流,让企业来发榜,在全球帮其征集解决方案,减少企业重复的研发成本,鼓励工程师揭榜应征,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向前发展。
“我们这次揭榜的项目是‘山地智能电驱履带农机底盘及作业机械’,研制面向重庆乃至全国广大丘陵山地柑橘果园全程无人化作业的系列农机装备,是解决目前我国丘陵山地柑橘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人均80后的熊棣文项目团队参与了揭榜攻坚赛,为“柑橘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最终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我们攻克了高牵引力长续航时间电驱履带式无人农机底盘,同时研制柑橘精准变量施肥和对靶喷药机器人,有效支撑了万亩丘陵山地柑橘智慧无人果园建设,系统解决了困扰我国丘陵山地农业谁来种地的‘卡脖子’难题。”熊棣文表示。
同时,为激发工程师创新创业活力,设置了创新挑战赛道,量体裁衣设置标准,让工程师在竞赛中充分展示,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方案中搬到生产一线。
现代农业与食品领域葛良鹏带来的无菌猪技术服务项目在此次创新挑战赛决赛中获得了铜奖。“无菌猪不是大家常见的食用猪,是用来进行特医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的临床前评价的实验动物,还可以作为生物医药的原材料,比如医美用胶原蛋白等等。”葛良鹏说,无菌猪技术能从源头上控制供体猪的洁净程度,对于保障猪源性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性、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这其实也是一种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突破,以前国内没有成熟的无菌猪技术,如果要做婴幼儿奶粉评价、儿童疫苗临床前评估等等,就需要把相关产品送到国外相关机构进行,这也间接限制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作为生物医药原材料来说,则依赖于进口,成本很高。”葛良鹏说。
截至目前,葛良鹏团队已经服务了39家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签订技术服务或成果转化协议55份,并在全国布局4个实验猪生产基地,持续服务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大赛共征集境内外创新项目293个,吸引全市企事业单位发榜345个技术攻关需求项目,撬动社会投入近45亿元。
以赛促研 助力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技术有了,解决方案有了,接下来就是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此次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的亮点内容,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架起了一座政府、人才、企业、市场的对接之桥。
为了让每个好项目找到最适合的“舒适区”,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与项目方及时沟通,设专人、搭平台、发榜单、做活动、增奖项,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让每个可落地的项目抓得住重点、迈得动步子、看得到希望。
除邀请投融资机构、金融机构、创业孵化机构、龙头企业的代表与入围项目进行零距离交流、点对点沟通外,大赛组委会在赛前专业辅导与技术支持、赛中项目推进与招商对接、赛后统筹规划与实际落地等方面提供了“一条龙”式服务,让“埋头干事”的工程师群体被更多人关注,让好技术,好方案更加耀眼。
“大赛的举办给了项目团队和各类合作机构互相匹配的机会。”企业合伙人代表韩明松说,从半决赛到决赛,韩明松代表始终关注着“被动式自发电助力外骨骼”项目,并表示将会积极对接项目团队寻找下一步合作的机会。
根据大赛组委会公布的数据,目前超50%项目已转化落地,已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204个,超过200个项目达成成果转化协议、涉及金额26.6亿元。
专家院士:大赛探索工程师人才选用育留方式
在见证了大赛和获奖项目评选的专家院士看来,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有创新探索,有经验分享,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分别围绕大赛、工程师人才和行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表达了希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表示,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探索了一种新的工程师人才选、用、育、留的方式,通过“以赛聚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有利于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大赛的开办也有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看来,卓越工程师大赛为广大卓越工程师搭建了事业平台、人生舞台,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国内外科技交流和更多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落地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期待广大卓越工程师携先进技术和创新项目踊跃参加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大赛,一起在大赛这个开放共享、产研协同的舞台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同时,也特别期待更多的卓越工程师能够踊跃参加中国科协和重庆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卓越工程师峰会”。
大赛专家组表示,重庆市举办卓越工程师大赛,是对广大工程师已经取得成绩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继续追求卓越的激励,衷心希望大家成长为更加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最近,市委专门召开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33618”战略。重庆市制造业需要卓越工程师,相信工程师们在这个大舞台上将大有作为。
重庆:多平台优政策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
根据市人力社保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全市工程师总量达到34万人。在此基础上,重庆率先出台《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方案》,系统化建立了“6+5+4”培养集聚机制,着力打造重庆卓越工程师品牌,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方案提出了深入实施“启航”“赋能”“海聚”等专项,具体来看,包括实施卓越工程师启航专项,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发展需要,推出一批有含金量的工程类岗位,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择优选拔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到生产或科研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实施卓越工程师赋能专项,依托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首批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新职业培训教程为基础,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并出台继续教育学时认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与职称衔接认定、领取职业培训补贴等10条配套政策。实施卓越工程师海聚专项,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发展需要,每年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采取全职或柔性等方式引进海内外卓越工程师。
“我们联合相关市级部门,积极整合市内高校、院所、企业等资源,聚焦工程教育、实训实践等打造平台载体,深化产学研融合集聚高精尖缺力量,强化卓越工程师的集聚力。”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卓越工程师大赛办公室副主任谢辛介绍,比如支持重庆大学成功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急需关键领域高层次工程师。支持先进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创建示范性实践基地,与高校开展“1+1”定点实习实训,并联合发起成立了“重庆工程师联合体”。
此外,还健全工程师评价标准,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制度衔接机制,深化职称与职业资格、专业技术等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衔接互认,聚焦新兴产业增设数字技术、大数据智能化、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6个工程技术职称专业,并出台评价标准。探索国际人才资格认证,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联合市科技局首次发布《重庆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试行)》《重庆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计点积分地方鼓励性加分政策(试行)》,分两批发布建设工程、规划、信息技术、制造、大数据领域《重庆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213项,吸引集聚国际专业人才来渝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