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9月15日,“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总决赛在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图为大赛选手精彩演讲。
用英语也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深圳声音。在今天举办的2021“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总决赛的现场,一段段精彩的演讲证明了这一点。
从2014年“深圳市窗口行业英语演讲大赛”、2015年“深圳市企业英语大赛”这样的限定行业的英语大赛,到2016年“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品牌逐渐成型,这一比赛已成功举办六届。可以说,它伴随着深圳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而愈发成熟,成为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和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
这些年,有选手连续3次参加比赛,因为在这里“可以讲述深圳的传奇故事”,比赛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有评委参与了每一届比赛,欣赏着每一次独一无二的表现;还有越来越多代表不同群体的选手加入,为大赛增添更丰富的色彩……
7年陪伴,看到愈发自信的选手
2013年来到深圳,2014年就成为第一届大赛的评委,从此见证了全部六届比赛。来自丹麦的Allan Westphall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语言学博士。在深圳这些年,他写过书、做过教学、翻译等工作,但不变的是每年都会来到大赛,为新一届选手打分。“只要我还在这里,就希望自己尽可能多的为这座城市做一些贡献。”Allan说。
“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选手们的演讲都极具个性,并且非常清晰。”Allan认为,比赛每年都在变得更好,从技巧层面来看,选手们有着标准的发音和良好的节奏,以及适当的肢体语言。最让Allan印象深刻的是选手们散发出的自信:“他们很年轻,但却非常勇于接受挑战,这几年的比赛中可以看到年轻人的信心更强了,在谈论自己职业、在深圳的生活、对深圳未来的设想时都非常乐观。”
今年比赛加入了“即兴问答”环节,选手要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Allan对话题中盲盒、线上购物等问题的探讨非常感兴趣。“从这些话题我不但对深圳和一些职业更了解,而且了解到一些中国大城市生活方式的最前沿的探讨。”他说。
作为语言学博士,Allan也在比赛中注意到一些选手在重音、语法中的问题,但他也很高兴地看到决赛选手的演讲都非常通顺,没有这些错误。“我希望看到英语可以在深圳更好的普及,当然这是一个挑战,需要人们的主动性、驱动力和决心。”Allan说。
新血液加入,展现愈发多元的比赛
本届大赛首次将参赛范围扩展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决赛中也有一位香港籍选手杨翠儿精彩亮相,她讲述了自己定居深圳后的故事,成为本届比赛亚军。
杨翠儿在香港出生长大,毕业后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希望投入大湾区的发展来到深圳,目前在香港蛇口同乡会工作。“我就算是担任一个小小的文化大使,希望呼应政府鼓励港澳青年回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号召。可以把我作为一个例子,鼓励港澳青少年回来看看,因为内地现在的发展一日千里,也在国际上有非常值得敬崇的成就。”杨翠儿说,他们曾组织过深港两地青年同游南头古城,考察科技企业等活动,希望深港青年在社交中增长情谊,了解深圳文化特色和历史脉络,尽快适应在内地的生活。
在主题演讲中,她讲述了自己在香港蛇口同乡会的工作,并提起了他们在疫苗接种点做义工的经历。“当时预约疫苗很困难,我们在多方协调下组团接种了疫苗。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得到很多照顾,因此需要义工的时候也要出点力,所以组织了几位青年义工去当志愿者。”杨翠儿说。
杨翠儿告诉记者,2019年来到深圳定居时,蛇口相比她儿时的印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文化都蛇口荟萃,有着不同国家特色的餐厅,国际化氛围浓厚。
除了来自大湾区的新血液之外,本次大赛还迎来一位年龄“破纪录”的参赛选手。
在所有选手比赛结束后,一段视频为观众们提出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老年人沉迷手机?”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位77岁的老教师关秀华,虽然非常遗憾她未能从复赛突围闯入决赛,但依然用非常清晰的英语在决赛中“亮相”。
关秀华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退休后随孩子来到深圳。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她在手机上看到“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的消息。“当年口语训练比较少,正好看到这样的机会,就想挑战一下自己。”虽然遗憾未能进入决赛,但她已经非常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温习了英语,也有了点自信,发现自己虽然都快80了,还能学点、记点东西。”
记者了解到,自大赛开办以来,参赛群体不断扩展,选手更为丰富多元。本届大赛的选手中,有公务员、教师,有华为、中兴、腾讯等知名企业员工,还有很多自主创业人士,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深圳市民参与到这场“英语秀”中。
(原标题:《用英语讲好深圳故事,“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一直在坚持》)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文 杨少昆/图)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