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这群“老学童”组成了篆刻队,好手艺常获奖
篆刻是一门古老而悠久的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相比书法、绘画,在松江专门从事篆刻的并不在多数,概因篆刻艺术需要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结合,一方印中,无论朱文印或者白文印,都必须兼具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还要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方可称得上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于是就有说法,一位篆刻家肯定有书法和绘画的功底,反之则不见得成立。
在松江,有这样一支篆刻队伍,他们组织了松江首个以篆刻为主题的展览,作品几乎包揽了“大美云间”书法展览中篆刻门类的绝大部分。而更令人起敬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5岁,是松江区老年大学篆刻学习班的成员,退休之后重新坐在了书桌前,一把篆刻刀、一方石头,在篆刻的世界里享受着这迟来的兴趣。
零基础老学童重捡篆刻乐趣
松江区老年大学的篆刻班已经有五年多了。起初,有学员在这里学习书法、绘画等,而印章是书画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作品上钤盖印章,往往才觉得是完整的。基于此,有学员提出想学习篆刻,刻印章不用再求人。
学校积极牵头协调,找到了从松江走出的篆刻家南山。这是一位书画篆刻届的大家,曾入选“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还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展出。来自家乡的邀请,南山欣然答应,并承诺“既然答应下来,就一定会带好”。
虽然在创作之余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在天津、开封等地都开设了南山书画院,可是面对一群银发学童,南山还是颇为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基本上都是零基础,有的学员眼睛、手指已不再灵活,而且这群老小孩们还都很有个性,甚至还会发脾气。”为了让这些老年朋友找到乐趣,南山提出以实战为主,除了在第一节课时告诉大家一些技法名词,剩下的课程就要自己独立出作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通常要提前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备课。
“印宗秦汉”,这是南山对于初学者反复强调的,因秦汉的印方正平直、规范严谨。师古但不拘古,用秦汉印的元素,放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在作品中应用,老年朋友学习起来就会很有成就感。当然在每节课之前,南山也会自己刻一方印,给学员们提供参考。他清晰地记得,教他们刻的第一方印就是“大吉”二字,线条比较简单,而且寓意也很美好,刻完之后看到这些老年朋友开心地互相展示着,自己也为他们开心。
在讲课的过程中,南山也摸索出一套面向老年朋友的教学方法:在上课的前30分钟内是必须要严格要求的,大家安安静静地刻印,过了30分钟之后,再进行互动,留给学员们能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习也是以鼓励为主,每点评学员的作品,南山总会先肯定一番,后面再用“但是”来指出问题,学员熟悉了之后就跟他开玩笑道,“老师,直接讲‘但是’后面的吧。”
对于学员而言,最大的鼓励,莫过于用作品来说话了。在学习了快一年时间的时候,南山为他们布置了一份作业,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每人选一句,按照自己的理解刻下来,刻出来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风格不一,技法上也略显稚嫩,可并不妨碍学习的快乐。印刷下来人手一册,这本册子就成了这些老年朋友的精神寄托,一些不了解这部心经的,通过篆刻都能背诵下来了。
对于这些老年学员,南山用“圆梦”来形容他们:有的在年轻时候就喜欢篆刻,因为一直没有空闲,退休之后有了时间,来到老年大学学习体会着“老来乐”。
亦师亦友忘年交谱写师生情
在松江区老年大学一楼的展示厅内,陈列着篆刻学习班成员的作品,内容有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还有一些学员的作品集,基本上是汉白印、明清朱文印风格,篆法刀法都有一定功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能以传统为基础,在字形、结构、纵横、方圆、欹正、轻重、排叠、留白、残损、边栏等篆刻要素都有掌握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形式上的创新,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也相当到位。南山介绍说,“大美云间”书法美术篆刻展中,很多篆刻类的奖项,都来自老年大学学员中,这一成绩比他自己拿奖还开心。
目前,这个篆刻班上已经有百余名学员了,学期上满之后他们舍不得走,学校就为他们开设了提高班;按照规定学员的年龄要在75周岁以下,为了让大龄老年朋友仍有机会学习,学校打算开设兴趣组;学了篆刻的学员,想继续跟着南山学篆书,学校正在考虑设置这一课程……在松江区老年大学的一处景观石上刻有“乐学”二字,这正是学校在追求的教学目标,让老年朋友知学乐学、乐在其中。
“毕业之后的学员,一定不要让他们散了,一散前面花上的时间就白费了。”老年大学的负责人这样嘱托南山。他们组建了微信群,南山会在群里组织大家打卡、学习,而且在确信学习期间培养的感情,并分享了其中的故事:“有一位班长名叫吉良,在一次劳作时手指断了,瞒着大家不敢来上课,我知道后组织大家给他捐款,把钱放到同一个信封里,写上每一位的名字交到他手上。后来他回来旁听,那节课上我让大家刻“吉语”,就是大吉大利这样的吉祥话,这其实是有‘埋伏’的,我们每个人都刻的是‘吉良’,然后将我们的作品都送给了他,祝他早日康复!”
“我自己家里也遇到过一件大事,那年父亲手术,当天正好赶上有课,在征求了医生的意见之后,我还是出现在了课堂上,在老年大学任教的五年中,我没有缺席过一节课。”
亦师亦友,南山这样形容他与这些老年学员之间的状态。每次学员聚餐,他都会AA制算上自己一份,效仿南山的做法,学生之间毕业也会以印章相赠,每个人都会收获一兜同学赠送的印刻有自己名字的印章。教学相长,这段特别的教学经历让南山自己收获很多。
坐在教室里,南山掏出一块印石,简单描摹勾勒几笔之后,他拿起刻刀便进入了创作的状态,只听刻刀嘎嘎作响,印石固定不动,手指与刻刀配合灵活转动,顷刻间就完成了,最后随性敲打几下,制造出“破残”的效果,给人一种特殊的残缺美感,细看印文精妙可爱,笔划雄浑但于交接处变化万千,盖上朱砂印泥,纸面上跃然出现三个字“松江人”。
文字:牛立超
图片:岳诚
编辑:韩佳怡
篆刻是一门古老而悠久的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相比书法、绘画,在松江专门从事篆刻的并不在多数,概因篆刻艺术需要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结合,一方印中,无论朱文印或者白文印,都必须兼具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还要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方可称得上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于是就有说法,一位篆刻家肯定有书法和绘画的功底,反之则不见得成立。
在松江,有这样一支篆刻队伍,他们组织了松江首个以篆刻为主题的展览,作品几乎包揽了“大美云间”书法展览中篆刻门类的绝大部分。而更令人起敬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5岁,是松江区老年大学篆刻学习班的成员,退休之后重新坐在了书桌前,一把篆刻刀、一方石头,在篆刻的世界里享受着这迟来的兴趣。
零基础老学童重捡篆刻乐趣松江区老年大学的篆刻班已经有五年多了。起初,有学员在这里学习书法、绘画等,而印章是书画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作品上钤盖印章,往往才觉得是完整的。基于此,有学员提出想学习篆刻,刻印章不用再求人。
学校积极牵头协调,找到了从松江走出的篆刻家南山。这是一位书画篆刻届的大家,曾入选“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还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展出。来自家乡的邀请,南山欣然答应,并承诺“既然答应下来,就一定会带好”。
虽然在创作之余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在天津、开封等地都开设了南山书画院,可是面对一群银发学童,南山还是颇为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基本上都是零基础,有的学员眼睛、手指已不再灵活,而且这群老小孩们还都很有个性,甚至还会发脾气。”为了让这些老年朋友找到乐趣,南山提出以实战为主,除了在第一节课时告诉大家一些技法名词,剩下的课程就要自己独立出作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通常要提前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备课。
“印宗秦汉”,这是南山对于初学者反复强调的,因秦汉的印方正平直、规范严谨。师古但不拘古,用秦汉印的元素,放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在作品中应用,老年朋友学习起来就会很有成就感。当然在每节课之前,南山也会自己刻一方印,给学员们提供参考。他清晰地记得,教他们刻的第一方印就是“大吉”二字,线条比较简单,而且寓意也很美好,刻完之后看到这些老年朋友开心地互相展示着,自己也为他们开心。
在讲课的过程中,南山也摸索出一套面向老年朋友的教学方法:在上课的前30分钟内是必须要严格要求的,大家安安静静地刻印,过了30分钟之后,再进行互动,留给学员们能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习也是以鼓励为主,每点评学员的作品,南山总会先肯定一番,后面再用“但是”来指出问题,学员熟悉了之后就跟他开玩笑道,“老师,直接讲‘但是’后面的吧。”
对于学员而言,最大的鼓励,莫过于用作品来说话了。在学习了快一年时间的时候,南山为他们布置了一份作业,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每人选一句,按照自己的理解刻下来,刻出来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风格不一,技法上也略显稚嫩,可并不妨碍学习的快乐。印刷下来人手一册,这本册子就成了这些老年朋友的精神寄托,一些不了解这部心经的,通过篆刻都能背诵下来了。
对于这些老年学员,南山用“圆梦”来形容他们:有的在年轻时候就喜欢篆刻,因为一直没有空闲,退休之后有了时间,来到老年大学学习体会着“老来乐”。
亦师亦友忘年交谱写师生情在松江区老年大学一楼的展示厅内,陈列着篆刻学习班成员的作品,内容有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还有一些学员的作品集,基本上是汉白印、明清朱文印风格,篆法刀法都有一定功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能以传统为基础,在字形、结构、纵横、方圆、欹正、轻重、排叠、留白、残损、边栏等篆刻要素都有掌握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形式上的创新,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也相当到位。南山介绍说,“大美云间”书法美术篆刻展中,很多篆刻类的奖项,都来自老年大学学员中,这一成绩比他自己拿奖还开心。
目前,这个篆刻班上已经有百余名学员了,学期上满之后他们舍不得走,学校就为他们开设了提高班;按照规定学员的年龄要在75周岁以下,为了让大龄老年朋友仍有机会学习,学校打算开设兴趣组;学了篆刻的学员,想继续跟着南山学篆书,学校正在考虑设置这一课程……在松江区老年大学的一处景观石上刻有“乐学”二字,这正是学校在追求的教学目标,让老年朋友知学乐学、乐在其中。
“毕业之后的学员,一定不要让他们散了,一散前面花上的时间就白费了。”老年大学的负责人这样嘱托南山。他们组建了微信群,南山会在群里组织大家打卡、学习,而且在确信学习期间培养的感情,并分享了其中的故事:“有一位班长名叫吉良,在一次劳作时手指断了,瞒着大家不敢来上课,我知道后组织大家给他捐款,把钱放到同一个信封里,写上每一位的名字交到他手上。后来他回来旁听,那节课上我让大家刻“吉语”,就是大吉大利这样的吉祥话,这其实是有‘埋伏’的,我们每个人都刻的是‘吉良’,然后将我们的作品都送给了他,祝他早日康复!”
“我自己家里也遇到过一件大事,那年父亲手术,当天正好赶上有课,在征求了医生的意见之后,我还是出现在了课堂上,在老年大学任教的五年中,我没有缺席过一节课。”
亦师亦友,南山这样形容他与这些老年学员之间的状态。每次学员聚餐,他都会AA制算上自己一份,效仿南山的做法,学生之间毕业也会以印章相赠,每个人都会收获一兜同学赠送的印刻有自己名字的印章。教学相长,这段特别的教学经历让南山自己收获很多。
坐在教室里,南山掏出一块印石,简单描摹勾勒几笔之后,他拿起刻刀便进入了创作的状态,只听刻刀嘎嘎作响,印石固定不动,手指与刻刀配合灵活转动,顷刻间就完成了,最后随性敲打几下,制造出“破残”的效果,给人一种特殊的残缺美感,细看印文精妙可爱,笔划雄浑但于交接处变化万千,盖上朱砂印泥,纸面上跃然出现三个字“松江人”。
文字:牛立超
图片:岳诚
编辑:韩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