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用于船员海员的海上求生训练,通过模拟海难发生时的状况,来锻炼他们的素质和完美的体魄,经过长期训练的海员船员都具备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经验、强烈的渴望、良好的合作,并且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提升。
二战期间,德国潜艇不断的袭击英军的商船与补给线,海员船员伤亡,于是德国人库尔德汉恩创办了拓展训练学校
二战结束后,这种针对船员海员的求生训练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反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训练形式,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以它的参与性、真实性、挑战性、投入性、趣味性而受到很多团队和企业的认可,特别是它具备一般培训达不到的要求,而且有其特有的价值与意义。拓展训练的意义在于,训练人们在投向未知旅程时,能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1995年拓展训练引入中国,逐渐得到企业、公司、团队的认可,通过拓展训练,大部分团队都意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必要性,随着技术知识的普及、同类竞品的激增、市场环境的变化、员工心态的不同,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对于员工的要求也只会越来越高,最重要的资源已经不是资产、设备、厂房、技术、流程,而是每一个人,或者说是团队,而团队内部的信任、担当、坚持、创新都是需要不断的提升及磨炼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团队都向专业的拓展训练服务商采购服务。
拓展训练是泊来品,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企业甚至高校的培训日程,据说接受过拓展训练的中国人已有百万之众。拓展训练总是与团队建设联系在一起。拓展训练能够促使个人转变观念、正视潜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各种组织购买拓展训练服务都是为了配合自己的团队建设工作,用以培育团队精神。
传统的企业效率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的,员工在专业化部门中确定的环节上重复地完成标准的琐屑的工作,企业重视执行和秩序,倡导个人成就和员工之间的竞争。在这种企业中,员工方向迷失、意义缺乏、情绪低落和回馈失效是普遍现象,员工感到自己更多的是被压榨和剥夺的对象,受激励水平很难提升。
更严重的是,企业面临的任务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由于环境趋于变动,客户需求倾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及竞争对创新的驱动,我们面对的是复杂世界和复杂问题,企业要提供的是新的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依靠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已经不能完成任务,通过同类专家汇成的专业部门以及专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来满足变动的复杂的客户需求也越来越吃力,甚至完全失败。在今天,企业的有效产出和强势竞争日益依赖专家之间的协同和由此形成的创新成果。
现代企业管理对此提出了很多措施,比如工作设计、流程再造、企业文化建设等等,有了很大改进。但是并没有触动更根本的管理问题———组织结构,特别是组织微观因素即组织结构单元。团队是由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同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少量员工组成的特殊群体。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单元和一种特定的职务设计方案与传统的部门科室有本质的差异。团队强调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协同,通过创新解决复杂变动的目标任务。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企业实践的总结,而团队理论是上个世纪西方 “向日本学习”浪潮的产物,是从“日本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传统西方管理理论的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而日本管理理论则是集体主义的,日本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把现代企业通过亲情关系家族化。西方的系统科学和日本企业的“亲密关系”造就了团队理论。团队的技术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协同,社会特征则是基于信任的亲密关系。前者可以概括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主题,后者则属于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主题。陈惠湘在《企业团队修炼》中认为:“组织起来、团队精神是中国企业跨世纪的课题。中国的崛起将取决于我们如何解决这一课题。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的内一般有三个方面:在团队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共为一体;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或者可以这样来描述团队精神:积极敬业,充分信任,彼此依赖,适度竞争,团结协作,宽容支持,轻松和谐,相互学习,分享创新,不惧挑战,士气高昂。
团队必须通过持久而强大的教化宣传及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团队精神。企业教育和培训是中国企业和竞争对手的重要差距,“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许多企业开始不惜重金使员工接受新观念,充实新的知识。向专业公司购买拓展训练服务,成为许多企业用以培养其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