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教育部:2017年起EMBA纳入全国统考
记者4月4日从教育部获悉,从2017年开始,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将进行重大改革——不再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招生,改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高校按需调整录取。由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明确坚决避免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倾向,坚决杜绝权力寻租现象,严禁降低标准授予学位学历、“花钱买学位”等行为,严肃查处教学评价中的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
据了解,目前,MBA全国联考,考生需要参加外语、数学和综合能力测试等科目,但高校在EMBA招生、录取和培养方式上有较大的自主权,暂未实现全国联考,也没有划定全国统一的分数线。
《意见》提出,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由教育部划定统一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自2016年12月1日起,各培养院校不再自行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
《意见》还明确提出,严禁在本院校章程规定的办学地点以外开展主要课程教学活动,严禁与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严禁“先上课后入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加强研究生课堂考勤、课程考核、论文开题和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
同时,杜绝“培训班”式、“放羊”式的培养方式,杜绝不上课或达不到规定课时而获得学位的现象;严禁降低标准授予学位学历、“花钱买学位”等行为,严肃查处教学评价中的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
《意见》还提出,规范境内外游学、访学、考察等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内容审核和审批流程;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组团出国(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或延长出国(境)时间,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得持因私护照出国(境)游学;不得以游学、访学等名义,前往景点观光旅游。
全国统考能否治愈病变的EMBA
EMBA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教育部新规的第4条明确:杜绝“培训班”式、“放羊”式的培养方式,杜绝不上课或达不到规定课时而获得学位的现象;严禁降低标准授予学位学历、“花钱买学位”等行为,严肃查处教学评价中的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相当含蓄的说法。EMBA的学费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而一些官员就读EMBA,学费来源着实令人费解。报道中有EMBA毕业生坦言,EMBA中出现了“老总俱乐部”,不少民营企业家读EMBA并不在意能学到什么,而是为了拓展高端人脉关系,与官员结成圈子。官商之间走得如此之近,会不会滋生利益输送?一言以蔽之,EMBA的最大问题不是出于其本身,而是对权力的巨大腐蚀性。
EMBA的异化,与它在中国的运营模式有很大的关系。EMBA本是舶来品,从2002年7月进入中国开始,就一直实行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这种市场化运作,符合EMBA的定位,也有利于释放高校的教育自主权,以便更好地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但由于EMBA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更由于EMBA的高含金量,很快成为一些高校的圈钱工具,高学历成了高学费的代名词。为了扩大市场,一些EMBA培训班一方面实行宽进宽出甚至零门槛的政策,把学位授予当成商品一样完全市场化,另一方面则大搞恶意营销,比如让一些高官免费入学,吸引企业家参与,再比如炒作企业家与明星的花边新闻。
有鉴于此,将EMBA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学校按需录取,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至少是个“最不坏”的选择。EMBA本身并无原罪,作为一种在职培训,它对于企业家群体提升管理视野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其价值。但要看到的是,EMBA的市场被人为夸大了,由于投入产出比太高,各大高校纷纷挤入这个市场,从而形成了无序乃至恶性的竞争,泡沫化现象非常严重,EMBA学历已经极大贬值。这表明EMBA实际上是一个失灵的市场。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必要及时介入加以引导和规范。
纳入统一考试的EMBA,能提升培养质量吗?
EMBA作为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个不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组织招生考试的“自留地”。究其历史形成原因,当与EMBA的设置初衷有关。EMBA招生对象主要是政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这一群体的突出特征是位高权重、管理经验丰富、知识水平普遍较高、经济实力雄厚。曾经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这些特征一度被视为生源中的佼佼者,毕业后也自然成为学校引以为傲的“VIP校友”,当初采取有别于其他普通类型的招考选拔方式也是被大众所认可的。
然而,缺失了招生计划的“刚性”限制,失掉了统一考试的“分数”标准,加之“高官高管”群体人员坐拥雄厚的“社会关系资本”,EMBA招生过程中涌动着人情、关系、权力以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操作空间和隐蔽交易,并最终引致了教育腐败、招生作弊、混文凭、“宽进宽出”等一系列教育与社会问题。
此外,EMBA也渐渐被贴上了“特权尊贵”标签。对社会大众考生而言,对EMBA自然会心生艳羡之情,自觉给以“特权尊贵”之惯性认同,但显然这是一种弥散在社会心理的不健康的“仰视”与“关注”。倘若任其长久固化存在,既不符合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生态观,又不利于激发其他专业学位类型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的内生动力。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选拔过程中有着“确保质量”的原则,高等教育现代治理体系也要求高校须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招生的质量意识和人才培养责任感。因此,将EMBA项目纳入全国统一考试,既确保了人才选拔的“纯度”,又改变了既往EMBA招生复试只是走过场的“怪现状”。最终,使得复试具有了实质性内容,也通过复试对考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度考查。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中选优,更重视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创新意识的考核。当然,还营造出了EMBA考生群体间良好的学术竞争环境和考试竞技状态,以“唤醒”这些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把目标投向更高远,“生发”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求知的外在动力,“契合”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人才储备需要。
虽然这次调整仅仅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冰山一角”,但透过这一现象,可以解读国家系统思维、综合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倡导建立公正透明的EMBA招生工作体系,有效监督与信息公开工作,以有效克服业已存在如“缴费即可免试入学”、“通过中介机构异地办校外班”等“过度招生自由”现象,以提高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增强招生录取的透明度和考生的信息对称性需求。并借以推动高校在招生环节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纳入统一考试并单独划定分数线具有相当强的约束力,但过度的“约束”容易成为一种“束缚”,甚至可能会演绎为实际上的“公共牧地”,没有人真正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承担责任、付出努力。研究生人才选拔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尤其对于高级管理者这样的优秀生源对象,高校应基于考生利益和学校选拔人才需求出台灵活多样的分数线执行办法。坦白讲,是否适合将EMBA招生纳入统一考试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并回应,但能否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针对该项目招生特点的改革设想是需要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重点检视的。从国内外研究生招考实践分析,建议可由国家每年组织1-2次统一考试或资格考试,其报名和考试均由各省级招办组织实施,考试合格者发给“全国EMBA硕士研究生统考合格证书”,并规定证书1-3年有效期,考生可持统考合格证在规定时间内可以申请参加全国任何一个研究生招生单位组织的招生专业复试。
尽管此举表面看上去收紧了“招生自主权”,实质上也意在通过坚持考试多样化与多元化、多维度评价选拔相结合,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下予以考察研究和检验检视,鼓励高校进行一些有益的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方可真正很好回应为何突然将“EMBA纳入统一考试”这一政策举措!
【启示与思考】
EMBA是在职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自主选择的教育培训,可以获得学位证书。以前EMBA是学校自主招生,这样很容易导致学校收费不规范,出现花钱买文凭的现象,让学术的权威败在了金钱上。
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依据教育部划定统一专业学位分数线招生,这实现了教育资源公平竞争,也对部分学校乱招生、乱收费行为进行了有效监管。
若真如此,统考不一定能让EMBA变得更好,甚至可能让EMBA像其他专业一样成为应试专业,再无特色。对于那些年龄较大、知识遗忘较多的企业家,或者根本就是因为偏科才成为企业家的人来说,统考几乎就是拦路虎,他们很难有机会再踏入课堂。
实事求是地讲,EMBA属于聚光灯下的专业,学费多、官员多、老板多、名人多、明星多等因素,使得这个专业从来不缺新闻。但是,我们必须要理解的逻辑是,EMBA本就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专业学位,与普通研究生学位有很大差别,不管是社会认知还是在教育界内部都是这么理解的。
由此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其整治,直接插手必能在短时期内起到肃清乱象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游戏规则”,使其真正发挥出专业特有的市场导向效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http://www.71.cn/2016/0408/8831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