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当中,请大学老师给我们在职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做培训,活动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就想知道这活儿怎么干。结果老师们给我们讲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活儿?这个活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活儿在国外是什么样的?这个活儿的将来会怎么样……”@我在北京修声音
近日,教育博主@我在北京修声音 在其个人微博发布如是感言,并配图“风马牛不相及”,意指学界和业界的泾渭之别。不少播音一线在职人员和学界教师看后表示,这样的观感有失偏颇。
一线讲述:学术的解释力促进实践生产力
“我们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小谢是鄂东某县级台在职播音员,科班出身的她,囿于所处地域资源差异,特别珍视台里人资部派发的讲座福利,每个季度都会常规开设一场学习大讲坛,不时能看到省台主播、高校学者下基层来讲学。对她来说,这种近距离、家门口的亲炙聆听,是莫大的专业反刍和思考良机。
“这些学者抽离而出的第三视角观察,对于我们更好看清自身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小谢以为,虽说不少学界老师非科班出身,但对于专业问题的深研颇具见地,而这些学理的搜求梳理和引据的精深博广,都是反观自身、查漏补缺的契机。“何况现在的讲座都有很多现场互动,临场问诊的环节,实际上这些老师问诊把脉的水准还是够得着应有级别,可以说是应当应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供职西南某省会城市传媒集团的张同学,也对于此类讲座表示欢迎。他认为,讲座人的资质都是经过台里专门审核批准的,一般而言,都拥有两把刷子,至于学和术的完全脱节,应该还是较少出现的情况,“学者本就应该具有远视眼,而不只是眼观当下,要具有前瞻思考。”张同学直言,给一线播音员主持人讲座,如果是纯业务层面,也不能只是“术”的传授,相反应是“道”的提升,而这离不开理论视域和学术论证。“立足实践并高于实务,才是我眼中的高水平讲座。讲座的学界老师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道使命。”
教师声音:讲座多为“点题定制”
趋势、案例、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一线授课经验颇丰的胡老师来说,媒体讲学她特别注重实务层面的优化提升,“道在术中,以道御术。”针对个别在职播音员、主持人吐槽讲座游离实务,不能满足直接需求,她坦言,有些讲座并不是服务于实务,而是一种体悟、陶养、才思与识见,“这些诗外功夫更有助于专业超越,打破上升天花板。”
胡老师介绍,每次的讲座内容都是媒体专业委员会、人力资源部等科室根据在职人员需求综合汇总进行“点题定制”,授课主题聚焦、剖析切口具体,具有实际关照的意识,“我们也不可能只谈业务,必然要枝蔓开来,兼谈其他。其实彼此都有勾连。”
对于一线在职播音员、主持人关心的讲座没关注,不在意的讲座大篇幅的问题,胡老师认为,可以在讲座之时进行选项解答,“互动环节的点题,就是现场点题,当面回答的反馈回声。”
学者声音:无法心连心也得努力手拉手
“学界和业界,就算无法心连心也得努力手拉手。”本月初,国内新锐传播学者张志安出席2019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开幕式时,发表上述观点。在他看来,“学界与业界保持同步是不太容易的,基于双方互动交流的必要性,我们连续评选了三年十大案例,以这种真诚的方式做出努力。”
图据广外
他还发博提出思考媒体实务怎么研究?“最重要的路径,就是跳出文本本身和实务操作的技术层面,从作为社会实践的行动,去考察其与复杂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勾联,从新闻生产社会学、媒介社会学的角度去做实证取向的理论研究。阐释‘复杂性’是便捷方向,寻找‘规律性’是努力目标。”
谢老师对此深表认同,实证研究也是成果转化运用、知识传播普及的必由之路。“要想赢得更多话语权,得到业界认可,提高转化率,畅通堵点,也是思考要义。”
作者:杨竣博 封面图据山传播音学院公号 ©️播音中国版权所有(图片除外)转载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