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发布的全国十大教育政策中,“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光荣上榜。
确实,随着知识的普及,文盲不多了,很多人缺乏的也并不是物质,而是没有恰当的审美。
对孩子来说,审美跟知识一样,同样会影响一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只有让孩子学会审美自己的生活,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所以,“美育”教育的到来,可以说是必然的,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向前的一大步。
但面对“美育”这个新词,很多家长并不了解,想让孩子跟上时代的潮流,却无从下手。
鱼 sir 从去年开始,就经常会收到家长这样的问题:“美育就是让孩子学美术吗?”“美育到底需要给孩子培养些什么?”“该怎么培养?”
今天决定详细跟大家聊聊,美育到底是什么?
一、美育等于美术吗?
说起“美育”,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美术教育。
其实不然!
美育,通俗来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是包含了美德、美感、美术在内,对孩子情感美、精神美、听觉美等方方面面美的培养。
而我们常说的“美术”,只是一种手段,是包含在美育中的。
并且,它除了包含美术、还覆盖了音乐教育、品德教育、体育教育等一切与美德和美感的教育。
所以说,美术教育仅仅是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艺术特长测评加分”针对艺术特长生考试的学生享受加分。普通考生不享受这一项加分,并且文件中明确写入“社会艺术考级、非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艺术竞赛的证书和名次不能作为艺术特长测评及加分的依据。”
而且文中还提到“艺术素质测评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成绩(五个学期的平均分)占6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40%”,过程性评价占比更大。
也就是说,艺术素质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学生只要在校上好艺术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艺术素质测评是没有问题的。
再加上终结性测评由市艺术素质测评命题小组出题,考试内容将紧扣国家课程标准,为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不会有偏题、难题,考生、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不少美术机构利用“美术纳入中考,不给孩子报课外美术班则与好学校无缘”的话题,给家长制造焦虑,实则过分夸大事实,家长需要辨别主要信息。
四、怎么给孩子做美育?
既然,美育已经变得如此重要,具体该如何培养呢?
鱼 sir 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美育的培养不应该放在技艺培训上,而应将审美的理念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感觉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个拥有较高审美趣味、审美品格的人。
所以给孩子做美育,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行
家长作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在日常小事中遵守社会公德,给孩子树立榜样。
有时,我们的无心之举,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孩子的习惯,等再想纠正时,后悔都来不及。
2)定期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鉴赏艺术的场馆
学校中的艺术课程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展现给学生,而艺术馆、博物馆等场馆可以帮助孩子不断地完善审美感受。
所以我们可以定期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鉴赏艺术的场馆,和孩子一起感受欣赏艺术作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美”的感觉。
3)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审美力
要看重对孩子艺术兴趣和爱好的建立,并积极地培养小孩子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他们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对于艺术的兴趣,选择学习美术、钢琴或者各类体育运用等等,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拿造型艺术为例:
创作本身就是孩子思考、想象、尝试、发现并解决的过程。家长或培训班可以引导孩子大胆地用各种材料去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但无法像教写字一样教孩子具体如何画画。
只有老师通过鼓励孩子仔细观察、敢于想象,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去画,加上不断提示、鼓励,不断消除绘画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孩子才会体现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审美力。
再结合认识能力的提高、身体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才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认知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