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前培训优化策略
作者:新风学术网
(一) 明确普通话测前培训的目标
普通话测前培训的目的,在开设之初的确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是以提高学习者普通话测试等级为直接目的的。但是随着个体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一目标已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学习的需求。从当前我国推普工作的情况来看,虽然成绩显著、进展很快,但“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对语言生活的需求……普通话普及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不仅是工业时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急切需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普通话对于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人际之间、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都要依赖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才能高速有效地实现。目前,应试人选择参加测前培训,主要是为了达到相应的普通话等级水平,这是大多数学习者的现实想法。但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应试人也清醒地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他们也希望能够拥有一口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从根本上提高普通话水平。这一目的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并不冲突,因此,测前培训应在提高测试合格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培训要求,加强语言交流、交际和说讲的训练,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练习。测试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培训,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提高学习者普通话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测促训,以训保测”,[3]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 建立完整的测前培训内容体系
普通话测前培训属于语言课程的范畴,美国课程学者夏特认为语言课程的构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即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 、关于语言的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 、通过语言学习(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沟通三者的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
由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平衡语言课程框架,揭示了语言课程的内容及学习途径。普通话测前培训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涉及教学对象较宽的语言训练课程,也应当是由这样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独特而变化的整体结构系统。
首先,普通话测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掌握正确的普通话语音。这部分内容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是基本重合的,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以汉语语音为主的语言标准化测试,因此培训内容应紧扣普通话的声、韵、调、语流音变、语调等进行训练,提高应试人发音的标准程度。测前培训的对象来源广泛,学习的起点、需求、重点、难点等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一定规模的人数内,教师不可能逐一个别指导,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提供合适的正音方法却是可能的。
因此,测前培训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给学习者一些恰当、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更快、更容易地掌握好普通话。教师应教给学生普通话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技巧,让他们掌握语音自我辨正的能力,能将课堂教师指导与课后自主训练相结合,不断提高普通话表达的技能。这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者思维和语言转化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等都能在语言的表达中得以体现,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普通话学习学会如何准确、规范、简明、得体地说话,它能促进包含语言在内的思维、心理、学识、德行等一系列品质的发展。学习普通话的标准语音,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借助语言的学习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测前培训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完整的语言课程。 (三) 探求以实践为主的测前培训模式
按照一般口语交际的发展而言,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循环链,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就普通话测前培训而言,听标准的发音,这就是“输入”,经过学习“内化”,逐渐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光“内化”而不“输出”,就无法检验学习成果,因此只有“输出”---积极、主动地说,才能得到反馈信息,再进一步修正。如此循环,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在这个循环链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训练,“输入”是练听,“输出”是练说,“内化”和“反馈”也要在具体的训练中才能得以完成。因此,测前培训中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模仿、听辨、对比、分解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强化培训对象的普通话学习,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以实践为主,把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而且,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旧到新的“螺旋上升式”训练法,循序渐进地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模式。综上所述,普通话测前培训不仅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同时对于提高学习者语言文化素质、提升全民族口语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不断探索,以便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