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聊天、有人气就行,顺着客户说,是否具备专业心理知识不重要。”据新华网报道,一些心理咨询收费动辄数千元,从业者却良莠不齐。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刷几个月的课就能速成,相关专家呼吁别让心理咨询变“心理忽悠”。
面对花钱就可以速成的心理咨询师,解忧还是忽悠就真成了问题。一方面是心理咨询师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已5年多,另一方面是我国心理咨询市场猛增至数百亿元规模。刚需之下,交易必火,也难免让不少培训机构看到蓬勃商机。
心理疾病既常见也多发。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近几年的疫情更是给全球带来一场“心理风暴”,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亟待纾解。因此,无论是立足当下还是着眼长远,健康有序的心理咨询市场都是民生之福。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看,从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层面提升心理咨询水准,是亟待回应的现实课题。
越是有前景,越要讲规矩。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可缓解求助人的心理困扰,属于有章有法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行业乱象丛生,看起来似乎源于“放管服”改革后资格准入门槛的取消,真正的症结还在于缺乏科学而明确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换句话说,时下的心理咨询属于非准入行业,没有心理咨询师认证,自然也没有所谓的职业资格。这本来是好事,其服务水准可以交由市场来检验和评判,但问题就出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上。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没有任何“他律”的前提下,很难在利润面前守住底线,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速成的心理咨询师,在线观看完100多小时的培训,然后做着全是选择题的考卷,在毫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就“走马上任”了。
当务之急是尽早结束心理咨询机构野蛮生长的状态。且不说专业心理咨询师学历门槛不低、成百上千小时咨询实践后还得层层考核认证才能上岗,即便是从规范培训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说,也应从源头上对心理咨询师行业培训加强硬性监管,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公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既然人社部已经取消心理咨询职业认证,就当严查严惩市场上满天飞的“山寨证书”。对于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要坚决依法打击,情节严重的当给出“行业禁入”罚单。同时,要构建基于市场自治基础之上的管理体制,建立“红黑榜”,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和规范化的心理工作室做大做强“良币”。此外,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可以常态化出台一些引导性举措,持续规范行业服务标准、提升行业服务水准。
放开准入不等于放任不管,心理咨询不能沦为“话术套现”。让心理咨询师真正成为大众心理健康的守护者,需要合力而治、全力而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2日第2版
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