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一次的家长畅聊会上,A同学妈妈,C同学妈妈和L同学妈妈分享了对娃参加托福培训项目的心得体会。
有意思的是,三位妈妈各有不同的掉坑心得:
A同学妈妈自嘲自家娃碎钞10万+一年时间实现10分的提升,她说“你们来算算这成本有多高?”
C同学妈妈则表示已经搭进去5万+了,两个回合下来孩子终于认清并自驱了,也看到了自己无原则宠溺的一面,她说“5万+买真相和自驱值还是不值?”
L同学妈妈自称已穿越了标化考试这道关,她的观点是“如果你想要让种下的树结出果实,却努力良久都不见成效,可能要考虑是不是孩子是要在水里游才能长出鳍。”
碎钞10万+
“花了一年时间他提了10分”
刚进入聚餐会,A同学妈妈就长叹了一口气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托福培训,我都碎钞10万+了,孩子也花了一年时间,托福才提了10分。”她担心的是,70多分的托福成绩,还有惨不忍暏的GPA绩点,以及即将到来的AP考试,她不知道孩子该如何面对国外大学申请这道坎。
妈妈懊恼地说,“或许我们中考后就不该选择国际学校这条路。”她表示,在她的想象当中,以为这是一条捷径,但事实上,“这条路的难度比我之前所理解的难太多,而且碎钞程度不是国内升学可以比的。”
C同学妈妈也在聚餐会上分享了自己娃托福培训路上的心得体会。在她看来,在托福培训机构的选择比较中,那个她多年以来一直不敢面对的真相,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她还告诉我们,自认为规划性很强的她,制定的计划总是被孩子的实际行动狠狠地推翻。
第一回合
妈妈计划:8年级暑假启动托福培训,多方比较假期魔鬼训练式的托福机构,包括学习时长/上课内容/复习跟进等等一系列指标。
孩子态度:可以配合妈妈的计划,但不想每天在线下机构往返,更倾向于线上课。
实际执行:无原则妥协孩子,托人找了上海一家很出名的托福机构,花费3万+。
最后结果:线上课收效为零,没有提分。
效果归因:
- 机构方:孩子本来线上课收效肯定比线下课差,而且C同学背单词不积极,所以达不成效果。
- C同学妈妈:自己对孩子真实情况没有足够的认知,过于听信孩子意见,且对良心机构没有辨识力(认为机构通过测试了解孩子情况后,应当告知懒娃不适宜线上教学,而不是为了挣钱失去良知!)
- C同学:第一次接触托福,跟学校英语课学法完全不同,需要适应期,不喜欢背单词,对于考托福的紧迫感不强,认为是“妈妈要我学。”
掉坑不可怕
认识真实自己并敢于面对现实就值得
C同学妈妈跟大家说,钱花了3万+,最宝贵的暑假时间也用了,一点水花都没有,问题到底在哪?A同学妈妈接着补上,我家都花10万+了,好像娃每次去上课就是去聊天,敢情我花的是心理咨询的钱么?
一旁听着的L同学妈妈则把自己女儿当年的托福培训课讲成了笑话:“尽管机构是熟人还给了友情价,可孩子在课上居然花了2/3时间与老师闲聊,最后剩下20分钟上课。”
作为孩子已经成功升上大学的L同学妈妈,她认为孩子出现阶段性的问题是正常的,家长要学会做动态调整。
而在这个过程中,掉坑是正常的,但孩子能够在其中明白真相,了解真实的自己,理解现实并清晰自己要往哪里走,“这个坑就没白掉。”L同学妈妈说,“家长唯有不断尝试,期待量变成为质变的一天。”
在她的分享中,一对儿女也都走了不少弯路,例如女儿通过长达3年的探索,才刚刚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而儿子在入读美高,离开亲人之后也克服了依赖心理,进入奋发自驱的状态。
C同学妈妈非常认同L同学妈妈的观点,并顺着她的观点分享了自家托福培训的进展。
第二回合
妈妈计划:9年级开学马上进入线下机构的比较,开始针对孩子的弱点进行机构咨询,询问内容包括阅读薄弱点如何定点击破/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点/听力与口语分数差距体现的听力问题点等。
孩子态度:认识到错过黄金学习时段,明白线上学习收效打折的原因,因为想转美高而产生托福培训的迫切感。
实际执行:母子一同进行机构咨询,最后确定某机构一对一提升,花费2万+。
在读进程:执行每天背单词计划,每周上课并完成课后作业,机构动态反馈,孩子及时反馈学习感受。
选择分析:
- 机构方态度:清晰且真实告知孩子目前情况可能达成的阶段提分,并提醒是在孩子全力配合课堂及课后的可能性基础上,孩子执行打折则会影响效果。
- C同学妈妈判断:认为该机构真实且严谨,对孩子负责任。
- C同学认知:有了上一次线上课的体验,以及对自己薄弱点的清晰认知,更能辨别机构是否足够负责任,选定后也肯下功夫背单词,做作业并及时反馈。
再努力托底
岁月静好“也有被打破的那一天”
在听了C同学妈妈两个回合托福培训的分享后,A同学妈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具体学习并没有做到这么细致,“要补的功课还很多,我更像一个在后面负责给钱的妈妈,却从没询问过他的学习情况。”
而在L同学妈妈看来,在跟进孩子学习时,多询问孩子过程,是了解孩子并增进亲子感情很重要的一环。
作为过来人,她认为C同学妈妈做得很对,认清现实及时调整动态反馈,孩子也能从中感受到老母亲的用心。在她看来,父母始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往往就在父母的具体支持中获得,这些支持并不只是“给钱”,L同学妈妈说。
“所以我们要做低期待高支持型的父母是吗?”A同学妈妈接着问(她提及的是我们公号曾经推过的文章话题)。
点击阅读:如何成为【低期待高支持】的家长?
△ 四种亲子模式象限图
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在逐步将孩子成长的未知数变成已知数的过程,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作用及掌握好边界,对于家长来说并不容易。
“如果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我给钱就好,那得多完美。”A同学妈妈感慨地说。L同学妈妈笑着怼她,“钱不是万能的。”
在她看来,我们为孩子的努力“托底”,并不是给TA们一个物质无忧和岁月静好的假象,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岁月静好也有被打破的那一天。”她告诉我们,爱孩子的另一面,就是放手让TA们去历练,掉下坑,拍拍土再爬起来往前走就是。
她对托底的理解是:孩子在前面闯,父母站在后面不远的地方跟着,必要的时候搭把手就够了。“下场做教练,演习如何做,单方制定计划或假装与孩子共同制定计划并跟进,都是事倍功半的做法,甚至会收到相反效果。”
写在最后
在我们看来,成为【低期待高支持】的家长,确实是千万家长需要认真学习并适应的【教育新常态】,在这其中,家长最需要学习的是【学会接纳孩子的真实样子】。
在我们即将推出的【未来菁英】共同成长计划里,将通过举办更多家长育儿分享沙龙及教育圈层活动(线上及线下),以及集结更多的导师资源,实现对家庭共同成长的专业支持,真正做到为家庭“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