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环式
回环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调整锋面,一个就是为了启承转合,行草书回环技巧是最常用,也是最难的技巧。它包含了两种笔法:
一种是一搨直下:
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为代表对行草书笔法的一种提炼,强调笔锋在运行中的书写特征。
一搨直下是指笔尖直接入纸,入纸后再根据笔锋入纸的角度,进行摆正,调到中锋状态,直起直落的起笔过程。
一种是篆籀绞转:
书写孤线时一种边行边绞的独特用笔技巧。
篆籀绞转的笔法,通常逆向回锋起笔,将笔锋通过旋转方式裹缠在一起,俗称“麻花绞”,裹锋转动的同时边转边行,始终保持中锋状态绞而不散。这个是要通过长时间练习,初学时笔锋很容易散开,绞而不聚锋。
第二:逆笔式
逆向的行笔,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等等
逆笔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空中逆向孤线行笔(纸上看不见行笔的轨迹)
一种是出锋逆向行笔(纸上看得出行笔的轨迹)
还有一种就是翻笔,顺翻和顶指翻,顺翻就是一带而过,顶指翻就是顶指发力让笔锋立起来,形成“锥画沙”式的意向行笔。
第三:转承式
上下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一笔的收尾是为下一笔做准备的,头尾的起承转合笔有一种自然的过渡过程。笔画之间的联系,痕迹之外还有一种内在的气息相连。点画交接相近的字容易处理,点画交接有距离,需要用一些技巧来化解。实连、虚连、空连,内在讲线条,外在讲气息。
第四:漂移式
书法中的转折,笔尖在快速中运行像赛车手一样,每个转折处干净利索,行笔利用笔的惯性,通过指腕的调整,转折处笔锋同纸张“咬合力”明显,有车轮漂移的感觉。
第五:腾挪式
上一笔同下一笔之间要交叉行笔,处理不能平分对正,采用腾挪式,不平分、不居中、不平衡,不等粗的原则来打破解体的平衡,造成上下的错落左右腾挪,制险化险的动势。
第六:摆动式
书写时摆动更贴近自然状态,如果机械性的上下连接,像算盘子一样穿插成一串,那样就谈不上灵动。古人创作不打线不叠格,养成了“视觉补差”的习惯,边写边调整。初略估算行列及字数,边写边看边调整,这样更加贴近自然状态。
从摆脱叠纸、打格子开始,迟早要丢弃那些“拐杖”。
第六:搭笔式
南宋姜虁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
“搭锋”用笔是连续书写的关键要领,笔与笔之间灵活运腕运指,巧妙搭接,适当使用提按和短暂的驻笔这些才是重点。
第七:贯穿式
楷书的横成行、竖有列是正书的章法基在安排。横竖都有一条线贯穿。
行书章法中的直线“相对”贯气法,它使各字的中轴线在纵向上保持在同一条线上,这是一条无形而又有形的气息线,“笔下一根线,字中一口气”,毛笔书写是一根一根的线条的组合,每根线条之间都有一种内在气息相连。人的呼吸有急促快慢,书法带着节奏来贯穿气息。
第八:避让式
为了整体利益,相互谦让,其目的为了前行做准备。
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违而不犯” 而不是相互违犯。
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从中领悟了草书之神,使自己的笔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九:险绝式
孙过庭《书谱》:书法的三个境界——平正、险绝、复归平正
“险绝”往往也是书法艺术的精髓,通过结字和章法“特技”处理,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在平衡中去打破平衡。似黄山上的迎客松,长在悬崖峭壁上,看上去很险,摇摇欲坠,实际还是有很强的三角支撑。
欧阳询就是这方面的大师
下面这一件作品,单字几乎不做正局,每一个字各具姿态,但整体看上去,依旧平正自然。
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很多观点带有个人的偏爱,错漏的地方请批评指正。四海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