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辑出版人才是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时代我国出版业经历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深刻变革,这对出版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出版行业重点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结合编辑“四力”的培养方向,总结新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践的变化及局限,提出优化内容布局、分级分类培养、丰富培训模式、细分培训受众等措施,促进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编辑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出版业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编辑人才,而编辑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为编辑提升专业能力,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时代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出版业出现许多新业态,例如,5G技术与VR、AR等技术手段的叠加应用[1],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内容拓展及营销渠道的开发,电子书、有声书、网络文学等出版物形态的兴起。另外,学术期刊积极探索融合出版道路。例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增加OSID码实现知识增值及期刊的轻量化转型[2]。现今,出版产品的表现手段、经营方式、产品形态、发行渠道等多方面的革新,对编辑的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从编辑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继续教育是编辑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观需求。出版业的新变化使编辑面临的出版环境更复杂,评价编辑素质的标准也变得多元化。编辑的工作从选题策划、产品设计、内容审校到技术应用、宣传营销,贯穿整个出版过程并延伸至产品可能衍生的内容,因此,在融合发展环境下,编辑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及信息素养[3]。
从国家出版业发展远景目标来看
继续教育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人才支持。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关键期[4],数字出版不断向纵深发展,出版“走出去”工程方兴未艾,需要一支政治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来促进出版业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推出更多精品佳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无论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新任务,还是出版产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抑或是编辑人员的主观需求,都使得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为此,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拓展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策的新变化
继续教育政策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循序渐进的过程。从2002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及2008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提出编辑人员应参加继续教育,到2010年首个针对编辑继续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出台,再到2021年实施的《规定》,历经多年发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5]。《规定》指出:
继续教育工作在原则上更加突出政治引领,强调提升出版队伍的政治能力;
在学时要求上更加严格,规定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不再强制规定面授学时;
在内容上更加细化,将课程内容分为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专业科目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除了长期以来采用的网络课程及短期面授课程,还将参加出版类研究课题、公开发表或出版行业相关学术论文或著作、参加出版物质量审读评审等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
在受教育对象上更加广泛,囊括了民营书业从业人员,这是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
另外,《规定》特别明确对新时代编辑能力的要求,要增强编辑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继续教育的目标,也是编辑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脚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如通过实地调研获得选题灵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跟进学科进展等都是编辑增强脚力的实践活动。
眼力既指多看,即眼界,又指会看,即发现问题的能力。编辑提升眼力不仅要求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还要求其培养国际视野,关注国内外行业及学科动态,抓住热点、创新点,发现好的选题、作者、稿源。
脑力表现为守正创新的能力,即编辑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与时俱进、求新求变。
笔力即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处理文字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编辑“至少是半个作家”[6]。
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践情况:进步与局限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在各种获得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参加培训机构的短期面授及网络课程较容易实现,是大多数编辑完成继续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培训机构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继续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
(一)继续教育实践的积极转变
文章通过收集业内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培训机构公开发布的培训信息,分析各个机构培训课程的设置情况,考察其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是否体现《规定》的重要变化及对编辑能力的要求。笔者选取的代表机构为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和北京印刷学院,分析文本为这些机构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发布的短期集中培训班以及通过学习平台发布的网络远程培训课程信息,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在课程内容方面
各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一般都按照《规定》设置了适当比例的公需科目及专业科目,总体来说培训内容辐射面广,基本面向“四力”的培养方向,侧重出版政策法规、编辑业务知识、编校技能及质量控制等基础知识,同时增加了大数据、数字出版等新技术、新知识。这些培训机构以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为首,构成了一个内容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课程结构不断完善的网络课程体系。另外,社会培训机构不定期举办的短期培训项目也在部分内容上对官方网络课程形成了补充,如国际学界热议的出版伦理与学术诚信专题等。
在课程组织管理方面
从课程形式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除了网络平台的录播课程,大部分原来采用面授的短期培训也转变为在线直播。
从培训对象来看,除了出版单位从事编校工作的人员,还涉及专业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及图书公司相关人员,这说明培训机构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培训对象扩大至科研机构及民营书业的从业人员。
从时间安排来看,多个培训机构全年不定期开展培训项目,不再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时段,学员在时间选择上更加灵活自主。
从培训考核来看,多数培训机构要求学员学完规定课程之后通过考试考核或撰写培训总结,这对学员的学习行为形成一定约束。
总的来说,《规定》以“四力”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内容不断完善,突出政治能力建设,培训对象范围逐渐扩大,时间安排更加合理,使得继续教育工作更规范。但目前继续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仍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特色,教学方法及培训模式较单一等问题,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开放有序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还任重道远。
(二)继续教育实践存在的局限
《规定》实施后,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其在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办学力量共同努力解决。
1. 内容分布失衡,同质化问题突出
从横向上看,多方主体的参与使得继续教育资源在整体上较丰富,但由于各方主体未形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机制,内容在整体上不成体系,导致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从纵向上看,继续教育内容资源布局不合理,基础课程远远多于专业或提升课程,多为理论传授,缺少增强脚力的实践以及增强笔力的内容,使得编辑“四力”不能均衡发展。
因此,从总体上看,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呈现横向平铺、缺少纵向深入的特点,这不利于高层次、专业化编辑人才的培养。
2. 重视培训规模,缺少针对性
从培训对象的层次来看,为了最广泛地满足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需求,多数培训项目并不规定具体参加人员的级别,为完成每年的继续教育必修学时,资深编辑可能与新编辑参加相同的培训,这不仅没有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还造成资源浪费。
从培训对象群体来看,针对不同类别编辑的专业培训很少,如大众图书类与学术期刊类编辑往往参加相同的培训,虽然学员的知识面得到拓展,但是各自工作中特需的职业技能并不能得到较大提升。
因此,这样不加区别的继续教育模式不仅不能满足编辑的真正需求,还会使编辑的体验感大打折扣,从而使得继续教育效果不佳。
3. 课程模式有待完善
第一,目前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即教师单向输出,学员被动输入,学员互动参与度较低,而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无效培训。
第二,单纯线上或线下的课程模式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线上课程缺乏学习互动,学习行为完全依赖于学员的自主性;线下课程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不能覆盖更多的学员。
第三,考试或撰写培训总结等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约束学员的学习行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检验真正的培训效果。
4. 培训对象有待细化
《规定》特别提到要加强民营书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但尚未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关于民营书业从业人员的界定、职业资格认证、学时管理等问题尚不明确。
例如,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文学的主流价值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文学在传递正向价值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文学企业开始成为主题内容的重要传播者”[7]。但网络文学的内容生产者并不要求像出版机构的编辑一样具有出版资质,也不要求其参加规范的继续教育。
因此,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有待以行业政策的形式明确这些民营机构相关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及职责。
四、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思考
新时代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升出版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出版业改革创新,实施“走出去”工程,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编辑队伍。《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推进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发挥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高层次人才工程作用,培养造就一批出版领军人物和出版家”[8]。基于提升编辑“四力”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编辑队伍的目标,多方主体需要从内容、结构、形式及受众等方面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助力高素质编辑队伍建设。
(一)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内容布局
继续教育要坚持政治思想和政策法规方面的要求,同时传授新知识、新信息、新经验[9]。多方主体优化继续教育体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培训机构联动机制,集中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互补的格局。若多个培训机构能够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设培训课程,不仅能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还可以避免因分散办学导致的培训内容同质化问题。
二是合理分配基础性课程与能力提升课程的比例,增加“四力”教育实践课程。例如,注意职业道德及情操的培养,加强出版伦理教育,加强信息收集及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地参观出版新技术示范单位,为国内外业界机构间的交流搭建平台等,都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
(二)分级分类培养,加强针对性
《规定》指出,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不同岗位、类别和层次,统筹规划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比如,内容编辑与技术编辑、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资深编辑与新手编辑在知识储备、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因此,继续教育既要考虑编辑需求的普遍性,又要兼顾其特殊性。
实际上,已有业内同行对分级培养的继续教育模式提出详细的设想[10],而且一些继续教育机构已经有分级分类培养的实践。编辑分级分类培养尤其要发挥行业学会的作用,如中华医学会每年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编辑举办培训班[11],培养了大批医药卫生专业出版人才。因此,各行业学会应积极发挥继续教育培训主体的作用,强化分级分类培养的意识,使继续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丰富培训模式
《规定》鼓励培训机构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网络培训有效方式,统筹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为了增强培训的互动性,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机构在营造课堂氛围、巩固培训效果方面有所实践,如在线课程的即时问答、面授课程的课后交流等。
除了理论传授,培训机构应适当增加学员参与感强的实践性培训,如学术沙龙、业务交流、经验分享等。
另外,为了适应当下碎片化学习的趋势,培训机构还可以尝试利用如小程序等应用工具,搭载音视频及文字等各种资源,学员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时随地学习。
(四)细分培训受众
《规定》实施后,继续教育的一大进步是考虑将民营出版机构从业人员作为教育对象,这里的民营出版机构应包括传统的图书公司及各种数字出版企业。
在实践中,部分培训机构开始将图书公司相关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但鲜少涉及数字出版企业。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庞大,除了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等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形式,还包括网络文学、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有声读物等领域,从业人员众多,是出版专业队伍的重要力量。这些人员要转化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必然需要规范化的继续教育来强化其技能、拓展其知识。因此,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细分民营企业从事出版内容生产及传播工作的人员,为其继续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五、结语
继续教育是编辑提升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重要途径,科技发展使出版业发生变革,这要求继续教育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出版人才的目标。《规定》为继续教育组织工作提供了指导,体现了继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但在继续教育实践中,有些问题短期内未能有效解决,因此建立布局合理、开放有序的继续教育体系还须多方努力。
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要统筹教育资源,分级分类培养,丰富培训模式,细化培训受众,从而增强编辑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及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以推动高素质专业化编辑队伍建设以及我国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伟.5G时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技术与制度互动的视角[J].编辑学刊,2020(01):6-11.
[2]汪婷婷,王明丰,周晓凤,等.OSID码出版应用下的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路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0(10):36-38.
[3]丁子涵.融合发展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编辑素养提升策略[J].中国编辑,2021(08):93-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政策解读[EB/OL].(2020-09-29)[2022-10-24].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jd/zcjdwz/202009/t20200929_391932.html.
[5]陈汉轮,毛红霞.我国编辑继续教育政策演变、突破与建议[J].中国出版,2022(06):51-54.
[6]张靖雨.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及其必要性[J].科技传播,2020(05):37-38,134.
[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等.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20-25.
[8]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2-10-24].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76aed0b1a2a60056.pdf.
[9]聂震宁.关于出版人才专业培养与继续教育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8(07):43-47.
[10]孔庆勇,张丽,胡硕丰.出版业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编辑,2019(07):52-55.
[11]王世贤,张媛,石朝云.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多途径进行继续教育的实践[J].继续教育,2012(03):45-47.
作者:许艳玲,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本文原载于《传播与版权》2023年第2期 总第117期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欢迎赐稿交流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