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同样的,我想如果我不去主动接触优秀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也很大概率与这些能指导本人当下实践的理论精华绝缘。既然如此,紧接着的问题便是,究竟什么思维方式能对我现阶段的困惑起到指点迷津之作用呢?如果真有,我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获取呢?关于以上问题,我在2020年春节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进而行动,那就是——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关于我是从何得知这门学问,以及为何最近对其激起浓厚兴趣,详见我写的上一篇文章《积蓄积极心理,着力改变自己——写于2020年疫情未尽之时》。以下我想再重点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
今年春节以来,我完整听了一门网课,即哈佛大学塔尔博士(Tal Ben-Shahar)在2008年开设的积极心理学。本课程一共有二十三节课,在可容纳数百人的小礼堂内授课,是当年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没有之一。幸运的是,门户网站网易自2010年起取得了该课程的版权,供广大中国网友免费在线播放学习,很快地,该课程被大家昵称为“哈佛大学幸福课”。豆瓣网还专门对这门网课开设了评分栏目,在以严格著称的豆瓣网居然获得了惊人的9.6分。
全部听完这门网课后,我对授课者塔尔博士非常佩服,对他以及这门课都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上网检索了他撰写的与积极心理学有关的书,并购置和阅读完其中的三本,分别是《幸福的方法》《过你想过的生活》以及《幸福超越完美》。我认真地听课和看书后感觉到,授课视频的感染力和震撼感是更大的,也许这正体现了演讲与写作这两种公众传播渠道各自的强项:好的演讲更为震撼人心,好的写作更为传世久远。
言归正传,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以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en)在1998年首次提出视为其创建的标志。与传统心理学研究人类负面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的预防与治疗不同,它探究人类积极心理、阳光心态的作用和培养方法,在人们没有严重心理疾病时就着手增强心理免疫力并提升幸福指数。很多人都说,人活着最重要是开心,积极心理学也这么认为,并且提出幸福是人的终极财富,物质财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如果人能幸福地工作生活,那么他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也必然会更多。如果说传统心理学是关于“治病”的学问,那么积极心理学就是指导人“强身”的科学。虽说积极心理学这门学科较为年轻,但是它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却毫不稚嫩,因为它不是完全从无到有创建的,而是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存量的传统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并将其中大量科学内容有机整合了起来。
我深感积极心理学不是充斥朋友圈的成功学或心灵鸡汤,全课并无成功学大师激荡全场的口号与喧嚣,谈的也不是基于寓言故事或生活经历所提炼的励志格言,更不是关于如何进行自我精神麻醉、短暂脱离现实压力的技巧,积极心理学是基于扎实的心理学实验所得出的关于我们应如何面对压力、失败、身心健康、亲密关系、奋斗等的实操方法。一个人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得好,并不表示这个人将远离痛苦、永远幸福,而是指他能将自己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自我心态等理得更顺,平均幸福指数变高,会较少被负面情绪困扰,即使有时候不得不经历挫折、沮丧、痛苦,也可以更快恢复。咱们通过各种私下或公开的渠道都会听说有些功成名就、被人羡慕的人物透露说自己不幸福、不开心,我想,也许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到他们。
该课程在一些方面刷新了我的认识,还在一些方面深化了我以往在一些问题上相对浅薄的理解。以下我分享几点收获:
第一,关于压力与恢复。
一直以来,社会上普遍流传以下观点:“压力太大绝非好事,我们应竭力避免自己承担过大的压力,也不要给下属或者合作伙伴过大的压力,凡事过犹不及。”医学界也普遍认为,过大的压力将导致人们的免疫系统变弱,诱发各种生理疾病。传统心理学针对压力过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本学科的惯性研究思路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间各国社会享受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越来越大?用什么方法可以缓解人的压力?用什么方法可以治疗焦虑?”而积极心理学提出的问题是:“虽然很多人都压力过大,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一些人既实现成功,还过着健康和快乐的生活,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具体做了些什么?”
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而新的思考构建新的认识,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了大量案例后认为,这些人有几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这些人非常注重休息和恢复,并进而提出,问题其实不在于压力本身,传统心理学界和社会可以说是找错了方向。事实上压力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压力实际上培养了我们的忍耐性、力量,并且从长远来讲让我们更快乐。想想下面这个类比,想想运动方面,我们去健身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当我们练器械的时候,我们对肌肉做了什么呢?我们是在给肌肉压力!请问这是坏事吗?我们所做的事是坏事吗?完全不是,这是件好事,因为我们第一天练器械,然后隔两天之后再去练,过几天再去练,下周也是按这个频率练。长此以往,练了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练了一年后,我们就成了健身达人,有了更好的身材和更强的体魄。
压力既然不是问题,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比如说健身方面,如果出了问题,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上午练完器械,下午接着练,晚上继续练,第二天重复这样的频率和强度,一周七天,一连多周都如此而不休息,这样我们锻炼过度了,很容易造成肌肉损伤。换言之问题不在于压力本身,问题在于缺少恢复,那些既成功又快乐幸福的人也是会感受到压力的,然而他们很注重恢复,就好像任何运动员都知道,他们会有调整期,在重要比赛前都会有休息,他们不会每天去训练。从心理层面上讲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懂得休息,我们会付出代价,如果一开始感觉到的是焦虑,累积下来可能就是抑郁和长期缺乏精气神了。压力不是问题,它是好事,如果我们能恢复,压力有时甚至是很令人兴奋的。
塔尔博士在授课时会经常引用他人著作中的优秀思想和做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积极心理学是博采众长、将各家学问为其所用的集大成者。我还专门到豆瓣网上检索了这些著作有无中译本,发现大部分早已被翻译为中文(能被翻译为外文的想必有过人之处),而且评分基本都高于7分,部分达到8分以上。俗话说,想看准一个人,就看他来往比较密切的身边几个人。判断书籍的好坏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它所引用参考的书目水平来判断这本书的优劣。塔尔博士讲授的哈佛幸福课能广受好评,正是因为这门课是站在前人优秀思想、作品、肩膀之上,所以,本课所引用、勾稽的这些著作,正好可以作为我日后继续提高修身齐家能力的潜在书单,避免被促销书籍耽误时间、浪费生命。比方,谈到压力的时候,塔尔博士就介绍起国际著名领导力培训师吉姆·洛尔(Jim Loehr)和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撰写的《精力管理》(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这本书,豆瓣评分7.8分。
本书认为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才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并倡导我们不应该用马拉松运动员的节奏工作与生活,而应该转变为像短跑运动员那用,从不停地跑、跑、跑变为短跑、恢复、再短跑、再恢复。书中的具体建议是这样的,这也成为了塔尔博士身体力行的一种习惯,也就是先用一到两个小时来“短跑”——即专注地、精力非常集中地、尽可能少分心地工作,然后在那“短跑”之后,用起码十五分钟来恢复。心理学家发现按照人类的生物钟,我们的专注力可以保持一到两个小时,每个人可能不同,有些人是一个小时,有些人可以持续两小时,平均是一个半小时,在那之后效率会明显降低。“短跑”之后的十五分钟休息,可以是静坐冥想、听最喜欢的音乐、健身锻炼、用餐交谈、午休……等等。休息时间可以多于十五分钟,但至少要十五分钟,在放松的时候不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而是和朋友一起或独自完全放松。只要每天的工作节奏像上述那样“短跑、恢复、再短跑、再恢复”,我们就能维持高水平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并且内心更快乐。
恢复又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等三种层面的恢复,以上所述的工作之间15分钟以上的休息就是短期层面的恢复。而中期层面的恢复主要指充足的睡眠。睡眠对人的重要性想必所有人都深有体会,但往往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不断被侵蚀时间。塔尔博士从实证角度指出睡眠对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等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睡眠不应当是我们的成本,而应当是投资,而且是高回报的投资。如果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无法保证晚上的睡眠,白天我们也应用小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说,如果一位老板被请求涨薪100万元,老板可能会说囊中羞涩,但如果被引荐从事回报率50%的投资,老板可能会挤出500万元。而睡眠,正是这种我们常常忽略的投资,在面对压力工作时被误解为应首先被割弃的成本。中期层面的恢复还包括每周至少一天的休息时间。连上帝每周都要休息一天,更何况所创造的人类呢!事实上,那些每周至少让自己有一天时间将工作置之度外的人,在这一周的其他时间里,更有创造力并且工作效率更高。
除了以上短期和中期层面的恢复,我们还需要长期层面的恢复,每年花一周乃至一个月时间放个长假是很重要的。想必有许多执着且努力的人常常因抽出一部分时间放假而感到内疚,而根据积极心理学,让自己好好放松一段时间是一个划算的投资。我们最好的想法、最有创意的时刻,常常出现在我们忙碌日程中安插的一段空白时间内。一年中好好放个长假,或是每半年放个短一点的假期,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发挥最大的潜力,还可以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美国著名企业家J.P.摩根就说过:“我可以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年的工作,但不能用12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年的工作。”
根据塔尔博士自述,他天生是一位倾向于焦虑、凡事用尽全力、持续奋斗、吝啬休息的人,学习并钻研积极心理学以来,他将以上短、中、长期的休息都运用在了个人生活中,现在每天完成的工作比原本每天连续埋头十小时干的还要多、质量还要好,而且每天还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在年度休假时也不会心生愧疚或者三心二意,而是将假期视为一个令人享受且有高回报的投资了。
第二,关于感恩与关注积极。
我们经常说或者经常听说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能珍惜生活,懂得感恩才能获得贵人相助。积极心理学也从实验案例的角度谈到了感恩的重大作用。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随机挑出一群人,把他们分为四组。第一组人每晚睡前写下当天五件感恩的事情,大事小事都行;第二组人每晚睡前写下当天五件遇到的倒霉事或者坏事;第三组人每晚睡前写下当天五件能反映自己比他人优秀的事情;第四组是对照组,他们可以随便写下一天中遇到的任何五件事。心理学家们在实验开始时和半年后分别测试这四组人在以下方面的变化:幸福感、身体健康程度、关心理解他人的程度、达成自己工作目标的程度。实验表明,结果最差的是每天记录五件倒霉事或者坏事的那组;而结果最好的是每天记录五件值得感恩的事情的那组。从事该实验的心理学家后来还做了一系列实验,从而证明了懂得感恩对我们的免疫力、寿命、工作执行力等有着明显积极的影响。
生活实践还告诉我们,感恩能让我们经历的好事增多。在英文里面,感恩或者感激是appreciate,而appreciate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增加价值。这种一词两意的情况可能蕴含着使用英语语言的人们在上万年语言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朴素道理:“当我们感恩好事时,好事会增多;当我们感恩他人时,他人给予的帮助也会越来越多。”我认为,感恩与好事增多之间的内在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好事和坏事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关注负面信息而忽视积极信息的话,人们难免自怨自艾,久而久之便打造了一个充满负能量的环境;如果选择关注积极一面的话,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做人做事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强,继而主动地、不断地借助条件甚至创造条件去打造美好的未来。而感恩的必然要求正是人们得多关注生活中积极方面——也就是说,感恩使人不断地关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关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又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并促使人积极行动,最终身边的好事便增多了。在我看来,“感恩”和“关注生活积极方面”是一体两面、互相成就的关系——人们越是关注生活积极方面,就越有感恩的心态;反之,一个心存感恩的人,更加容易看到生活的积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