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都,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七千年制陶史,一千年紫砂器皿史,六百年紫砂艺术史,发展至今,丁蜀镇已有十余万陶瓷从业人员,67个陶瓷专业合作社,400多家陶瓷企业,12000多家陶瓷家庭作坊,陶业规模空前壮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陶技艺传承与发展,成为宜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培养新时代紫砂陶产业的乡土陶艺人才,成为重中之重。
大数据揭开千百年来紫砂行业的神秘面纱,突破紫砂手作家传师承的封闭模式,利用大数据支持,配合政府做好乡土陶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为宜兴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为宜兴市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基地——丁蜀成校的责任与使命。
丁蜀成校是宜兴独有的紫砂陶行业专门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公办培训学校,近年来,由地方政府主导、市陶瓷行业协会指导、学校研究实践,尝试“三链三融合”培养路径,并相继出台紫砂陶技能评判标准、学术评价标准,逐步规范行业标准,建立业内秩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乡土陶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搭建平台,激活通道,给足支持。
一、 手脑双修,设立开放式研修通道,助力陶艺人才自觉成长
传统紫砂陶从业人员,鲜见系统培养,基本是父子相承、师徒相授,重在传“技”,门槛偏低,缺乏系统美育教育,充其量是培养“陶工”。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土陶艺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新时代陶艺人与时俱进,优质发展,政府出资8000万新建学校,搭建了功能齐全、宗旨明确的陶艺培训基地,为广大陶艺从业人员开辟技艺修习时空,提高其文化素养、艺术涵养,进而提升综合素质,成长为时代所需求的人才。
1.学历进修与技能培训双线并行。利用大数据做好摸底,掌握广大陶瓷产业工人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成长需求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设置学历进修与技能培训双重菜单。学历进修板块,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师大、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本、专科自考与函授,以学年为单位,由学员量身自选;技能培训方面,根据学员需求及职称考核的要求,开设杮圆壶、竹叶壶、南瓜壶、陶刻、彩绘等各小门类低、中、高级实操班及素描、制图专项培训班,优选导师,以月为单位,由学员自主报名,人满开班。这样,每个学员都可根据自身成长需求,进行阶段性研修,针对性提升。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组合。优化课程设计,除必修课程,根据学员需求,借力广大陶艺国大师与名家,设立选修课程。如连续多年开办“人文陶瓷高级研修班”,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构建了“创意设计的价值”“创新性产品设计”“紫砂造型设计”“互联网营销”等校本课程模块,学员根据兴趣,自主选修,培养其现代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授课教师与专项导师共同守护。建立导师库,成为线下授课的有力补充。每个学员每一学段可以从导师库中选择一位导师引领学习,一位导师可以同时带培十人以内的学员,个别指导,沙龙式交流,合作中成长。
4.线下学习与线上交流相互补充。疫情带来了学习的新态势,线上学习成为一种必备,通过录播与直播,学校公众号集聚了一批优质课程,成为线下学习的有机延伸。同时,建立班级群,成为师生、生生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
5.师生自评与交互评价激励提升。每一学段,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学校服务等等方面,通过网络小程序发放问卷,进行师生自评与交互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着手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据统计,办校至今,已开设大中专学历班、技能培训和配合做好工美专业职称考评、乡村振兴师等级考评等累计超过3万余人,众多陶艺人员在技与艺的提升中,不断完善个人事业规划,收获成长,收获喜悦。
二、 以赛促练,搭建层级式选拔通道,促进陶艺人才实践磨砺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进入现代中国,古老的陶瓷行业与现代竞技制度的结合,为当代陶工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丁蜀成校立足陶都,为陶人计,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首届手工制陶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赛事以“壶”为媒,承前启后, 致力于“陶都紫砂文化传承与推广”项目,追求“有内涵、有提升”的文化发展。2015年,首届“古窑杯”陶瓷成型职业技能全国总决赛在江西景德镇举行,陶瓷行业“国”字号赛事由此拉开序幕,其余各级各类陶瓷赛事也日渐丰富。自该赛事启动,宜兴就成为江苏省级选拔赛的基地,全国大赛更成为广大陶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我校主动作为,将赛事作为砺炼陶人的抓手,以每年的手工制陶大赛为起点,开放网络,自主报名,科学组织,严格管理,公开过程,公平竞争,公正评比,在此基础上,精准选苗,有的放矢,加强培训,助力晋级。学校每年选拔优秀陶人代表江苏省参加国赛,年年成绩不俗,多人斩获荣誉,学员蒋菊芳和施昌,更是过关斩将,夺得2020和2021年的冠军。以赛促练,有了晋级的目标,选拔的通道,激发了广大陶人的事业追求,有志者集聚,形成发展梯队,理论到实操,全力以赴,孜孜以求,在实践中锻炼,在赛事中提升,逐步成长为行业翘楚。
三、 滚动展销,建立多维式展示通道,促进陶艺人才市场考验
真空环境打造不出接地气的人才,历经市场考验方显真金本色。2020年,丁蜀成校全新校区投入使用,一流的设施设备、高端的技术支撑、优质的到访流量,使新校区成为气场在线的专业性、特色化展示平台。学校多管齐下,创设线上线下高品质展场,让成长中的陶艺人才用作品说话,与市场对话,听多方评价,再观照自身,继续精进。线下,以高科技的现代展厅“朴苑”作依托,分阶段滚动展出历届赛事金奖作品、作者推介以及导师作品、创作理念,同时,展出历届手工大赛作品集,供到访者阅读、查阅,后期将开发“数字化+智慧朴苑”,实现扫码点播,语音讲解,链接个人网页,全方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线上,建立“云上学校”,打造“云上朴苑”专属数字展柜,实现云上访问、观展,线上交流、反馈。通过多重数据的汇总分析,掌握展区大数据,既能让参展艺人获得市场信息提升自我,又有利于学校从外部营销、内部管理的角度深度提升展销能力。
四、 品牌打造,探索可持续创业通道,促进陶艺人才市场立信
根据大数据分析,传统的陶瓷商铺逐步失去昔日荣光,大数据时代,数据说话,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市场立信的根本。学校组织团队,邀请专家,深入市场,深度分析,探索当下陶人可持续创业的通道,开设创业论坛,帮助陶人再认识市场,再审视自我,找到适合个体的创业路径。当代陶人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充实自我,提高审美,精益求精,树立信誉,也要拥抱新时代,接受新事物,尝试新通道,线上线下一体运作,用过硬的数据丰满品牌形象,打造市场IP,以诚信赢得市场,以艺德树立口碑。大数据就是淘沙的巨浪,由政府、陶协等联手打造的职称查询系统、陶业周报、抖音紫砂产业数据等, 将大浪淘沙,慧眼识英雄。
五、 服务社会,创建全方位反哺通道,促进陶艺人才社会担当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乡土陶艺人才,他们以传承与弘扬陶都文化为己任,寻求着技艺精进、自我突破,在优秀陶艺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陶艺人积极作为,投身公益,服务社会。为了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帮扶,学校与妇联、残联、陶协、退伍军人事务所、关工委等多部门携手,建立帮扶数据库,搭建全方位反哺通道,促成广大陶艺人才投身到传“技”扶“智”、传“艺”扶“志”的带培工作中。至今,已有186人聘为我校“陶艺志愿者”,一年间,辅导“茶陶游学”项目100余场,举办“陶艺大师公益讲座”12场,“爱的心灯”残疾人公益制壶班4期(每期10天),退役军人创业培训班2期,“陶苑匠心妇女创业培训”2期,“社区矫正人员公益课程”2期,“非遗项目进学校”12次……受益人次超过20万。在防疫抗疫、捐资助困、创建文明城市等各项活动中,陶艺人也以身作则,争当先锋。在此过程中,一批德艺双馨的陶艺家,成为终身学习领军人物,紫砂文化宣传大使。当代陶艺人以“大国工匠”为毕生追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乡土陶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陶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依靠大数据支持,激活各个通道,顺木致性,自主成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终会汇聚成陶都乡村振兴的人才之林,为新时代乡镇成人技术教育特色发展提供新范式。
下一篇:陶艺培训第一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