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企妈妈用小红书DIY加拿大中学留学
认识Linda已经有十几年了。她一直是一位热心的妈妈,参与小区的各项亲子活动,牵头组织女儿班级的各类课外娱乐休闲活动。在职场上,Linda也是雷厉风行的干将,作为第一代外企人,最初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就职,后在外语培训机构和沪上知名国际学校担任过财务高管和创校骨干。
作为一位70后妈妈,她本人兴趣爱好也很多,是我很喜欢和佩服的朋友。所以当她告诉我要带原本在上海读国际学校的女儿出国留学时,我一点也不意外,但她告诉我整个流程都是DIY的,我还是有点惊讶。于是,找机会请她从陪读妈妈的角度分享了这一路的心得和体验,以及中加两国的教育和文化差异。
文 | Linda
图 | Unsplash(除作者供图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2066小伙伴成长俱乐部”
「01」
起点
我女儿是2008年出生的,今年刚刚过了15周岁的生日。作为一个在外企打拼多年的高龄妈妈和职场妈妈,我自认为在上海滩算是那种不怎么焦虑的家长吧。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也是伴着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一边观察,一边学习,也算是互相影响着彼此的人生。
我很认同女作家池莉的一段话:"我给女儿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女儿不用感谢我,我倒是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 一路以来我们母女二人用各自的生活方式互相陪伴和共同成长,也在抵抗越发沉重的应试教育。孩子是否会赢得大众意义上的成功,说真的我一点不在乎。
确切地说,孩子的到来改变了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我的生活方式。在职场上的我一直是比较喜欢掌控的,非常有目标和执行力,凡事也都习惯做计划。在陪伴育儿的这条路上,很多时候是我的认知和习惯被一次次打破和重建,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
孩子小的时候一直在公立学校学习,幼儿园在普陀区一所一级公办园。由于我工作转到了英语培训机构,女儿三岁的时候就去我工作的机构跟着外教学英语。我观察到她的辨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喜欢唱歌,我在车上放的英文歌,她听几遍就能哼唱出来,所以我觉得语言或许是她的一个强项,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在语言上的兴趣。
她小学考取了离家还算近的一所外国语学校,那时候我还没有想过所谓的规划。我觉得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就好,我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四年级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了学校给予孩子和家长小升初的压力,正好这个时候我开始去一个国际学校集团做创校,于是在孩子五年级时我们就转到了体制外的学校。这是一所英式学校,很多课程都是英国外教上的。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孩子经历了一个从融入新环境到适应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我比较认同学校的价值观,特别是全人教育的理念。
在外企职场很多年,我觉得学历只能代表知识学习的能力,其他能力比如沟通表达、与人合作、领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事项优先管理和时间管理等也很重要。 私立学校的小班轮换制、项目制教学方式能比较好地锻炼孩子这些能力。
一直到这个时候我都认为孩子出国留学的时间是在本科阶段,一方面是不舍得把未成年的她送去陌生的异国他乡,同时也觉得她在上海这个优秀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已经可以有许多选择,可以为未来的海外求学打好学术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基础。
「02」
为什么选择加拿大
过去的三年疫情连绵不断,其中发生的“双减”和一系列教育政策调整,使我们感受到了国内国际教育大环境的紧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加上疫情带来的师资的流动、外教的资质参差不齐、许多国际标化考试被取消......我就觉得不如把出国的时间段提前到高中,让她在高中阶段有时间锻炼身体,也适应一下国外的环境和文化, 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学业挑战最大的本科阶段。
我之前还特别比较了澳洲和加拿大高中。美国不太可能读公立学校,英国不太能提供陪读,而我希望自己能陪女儿适应一段时间。加拿大主流的课程是BC和OSSD。安省有一个101升学通道,高中数量和大学数量远远超过BC省,我观察下来我孩子不属于理科很强,而属于文科和商科比较均衡的类型。那多伦多这边公立学校的国际生就比较适合她。
加拿大我们是今年一月份来的。选择加拿大,这个决定还是取决于我观察到女儿的性格是比较平和的,不是很好胜的。我在欧洲美国公司都工作过,很清楚地知道各国和各族裔之间文化的差别,包括每个人由于性格差别在工作和生活上展现出来的多面性和匹配度。
加拿大的课程体系没有像美国那么强调所谓的精英教育和充分竞争,而是更加注重公民素质教育。我仔细比较了几个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A Level、IB、AP等。最后和先生达成一致,本科在加拿大就读,而不去英国和澳洲。
「03」
高中留学观察
来加拿大后,小学是很轻松的,这个跟美国几乎一样。我们选择的是公立学校,希望孩子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一方面我是来陪读,不需要寄宿,另一方面进入公立学校可以接触到本地的孩子,有华人有西人,有国际生有本地生,这就是她以后在大学要面对的人群。我希望她能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加拿大公立高中教室(作者供图)
加拿大高中一共是四年(9-12年级),很注重公民教育,类似艺术、人文、法语和体育这样的科目,每一科都比较均衡,不像我们这边只注重数理化。我来了以后也参加了几次学校家委会会议,了解到要取得加拿大高中毕业文凭,除了必修和选修的学分要求,还必须有40小时的义工,11、12年级时学校也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如果你以后去大学选择医科、药剂师或者商科,高中阶段必须有一些你选的专业的相关推荐信。这一点我非常欣赏,从我们职场角度来说,你需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运用你的知识。
我女儿现在就读的公立学校共1700个孩子,4个年级,有400个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安省排名按数学和英语算,也讲究学术成绩,但是他们不仅仅讲究这几门,每个学校都有特色,体育、艺术、社团等,每个学校也都有特长生。
高中的课业不是很多,三点半就下课了,下课后有社团活动可以参加,也可以和同学游泳、烘焙、逛街,孩子的状态会比较松弛。我不希望她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像成人一样那么充满紧迫感,希望孩子有好的心态进入高等教育。
我感觉加拿大的中学并不是培养每个学生都要去上大学。10年级就有个指导老师指导你选课,给到一些学业的指导,想考技校也是可以的,在高中进行职业规划分流。大多数加拿大人不觉得一定要上大学,这是有共识的,也就没有那么多家长间的攀比。
以下是约克教育局的这个22-23年的课程表,加拿大这边高中每个月都有一个长周末,都有一个休息天,所以孩子的整个节奏不会太紧张。
下图是整个加拿大OSSD安省高中毕业文凭课程,共计30个学分,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04」
留学申请注意事项
我替孩子申请的公立学校的国际生,我自己是旅游签证六个月。但是加拿大比较人性化,对陪读家长比美国欧洲友好,旅游签证可以在境内申请延期居留。澳洲和加拿大允许家长在孩子高中阶段陪读,对于低龄留学比较友好。
我的选校逻辑是:根据孩子大概大学想要读什么专业定,然后倒推到我们选什么教育局,教育局下面有哪些相对比较好的学校。去申请的时候只需要学校7-8年级的成绩单、老师的推荐信和孩子自己写的申请信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提交给约克教育局申请时,材料里必须有孩子在加拿大的监护人公证材料,这和其他几个教育局是在录取时才要求提供有所不同。
我们申请很顺利,从申请到拿签证要2-3个月。心理的准备多一些。对于我们外企经常出差的来说签证是非常容易的,不复杂。
学校录取后,在学校的周边来租房、买保险、安排交通,租房的时候因为人还没过去,最好能请那边的朋友帮你一些。
DIY申请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小红书,有很多留学中介会给到很多tips。这也是我在外企工作中学到的能力,无论什么事情,当一个问题、一个project放在那边,你就自己去花时间去找信息,然后去梳理其中对你而言有用的信息。我一般不会完全请中介去替我做,因为我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从头做一遍,这个做的过程本身就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会有很多的感同身受。
简单地说,整个流程就是:申请学校、录取、交学费——申请签证,从孩子学签到我的旅游签——租房——买机票过来。需要提醒的是,在北美租房,大部分都是空的,需要考虑配置简单的家具。加拿大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家车,家长还要考驾照,租车或者买车、买保险。
在这边的社区要去融入,比如说有教堂活动、社区活动,让孩子去做义工,去看看这个国家有特色的节日……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大家不要把留学和陪读当成一件事情去做,就把它当成一个很美好的经验去体验,去尝试,就像你吃一道菜或者去买一件衣服一样,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我建议如果要出来陪读,或者给孩子申请留学,英语能力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你要让孩子在国外有信心去生活,语言能力是基础。英语好,在这边生活也方便,以后学业也会比较有成就感,因为高中生过来都是要读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我也看到很多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孩子过来ESL要读很久,导致没有办法用英语去学习其他的课程,那会导致他高中延迟毕业或者影响大学升学计划。
「05」
留学遇上青春期怎么破解
我选的学校是华人和印度人比较多的,没有选全西人的学校。因为我觉得离开了母语国家的环境,青春期的孩子还是特别需要社交的。我不希望社交成为她的困扰。
我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我觉得就慢慢来吧。青春期是一个孩子产生强烈自我意识的阶段,是人生一个很美好的阶段。有时候我们所谓的青春期的叛逆,是用一个家长的视角,或者说上帝视角去评判,其实并不公平。
我建议家长跟你的孩子做朋友。用平等的视角,你怎么跟其他的成人沟通,就怎么去跟你的孩子沟通,你尊重他的想法,让他去选择,让他去试错。很多时候,只要当他需要帮助时,你站在那里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主动替他做一些事情,替他做决定。我在选加拿大学校时,包括选什么教育局、选什么学校,都让女儿参与,让她去网站上学习和了解,而不是说我一手替她做所有的决定。
「06」
陪读生活很惬意
我在这边已经待了4个月,很享受这边的陪读生活。这里的社区资源很好。社区方圆10公里有4个社区中心,在网上可以预约网球馆、图书馆、游泳馆、冰场(滑冰2.9加元一小时)都是免费或者很少的费用。设施非常好。人少资源多,孩子可以充分锻炼身体。
当地社区中心(作者供图)
我在外企工作一直有以终为始的思维逻辑,希望女儿30岁时自信独立,有一技之长谋生,至于在哪个国家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只做支持系统,长大后是精神上支持,小时候是经济支持。
孩子因为在国内上的是国际学校,现在学业上完全能衔接,我只是在生活上陪伴、精神上鼓励。从中国到北美,有很多文化差异、气候饮食差异,我在陪伴她渡过这个适应阶段,毕竟对成年人也是挑战。一边陪伴一边也想给孩子做个榜样,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怎么去适应,怎么去和人交往,这不但是心态,也是全新的视角。这些我们是在职场上积累的,现在的孩子十几岁就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今后成人就可以了,是不是成才我不在乎。
对于我女儿,我只希望她三观正,善良,独立,找到她的热爱所在,愿意在她热爱的事情上付出,就足够了。运气好,能出点成绩,运气不好,就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过一生,足矣。作为家长我没有对孩子有太多奢求,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经常有朋友问我是否移民了,我目前没有准备移民,我的人生不想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只是出于亲子关系的需要暂时陪她来的。出于一点私心,三年疫情,我也想出去旅行。事实是孩子需要我陪伴的时间也没有几年,来异国他乡旅居一段时间之后,我的生活和工作重心会回到上海。目前也在尝试做公益和创校的一些工作,也提供一些有偿的家庭教育规划咨询服务。
「07」
一些感想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教育也是非常个体非常私人的。需要从小观察孩子,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稀缺性。我不希望孩子只是去镀个金。因为你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回报不了的。教育不是投资,而是消费,让孩子有机会去看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择校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要占6分。2分是学校,2分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人互相影响。人是一个生活在群体里面的动物,会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当然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也需要去跟人去建立联系。所以我觉得如果父母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规划,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自信勇敢,你的孩子也就会自信勇敢地去走他的人生。
我现在在这边也跟很多国际生家长有接触,我觉得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出来读高中也是比较盲目的,有的人会单纯地认为国外不卷会躺平,但即使在加拿大这边的高中,如果你想要考非常好的大学和专业的话,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超过你在体制内简单地去刷一些题。我觉得北美的教育更讲究对于一个人的完整的系统性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是比较有前瞻力的,比如科技、医疗,愿意花时间去投入到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而不是说短期就能够有一些成就的。
最后我想说,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父母的成长,认知、格局和言行对孩子的人生、三观有最大的长期影响。任何关系的基础是尊重,而尊重又是在平等对等的情况下才真正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最不认同的就是孝顺,孝心可以,顺从没必要。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情绪。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平等的对话平台,谈不上尊重,更不是教育,无非就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和认同也分享给家长朋友们,是教育家杜威说的“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所以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最好自己先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