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夏令营:诱人“大蛋糕”的台前幕后
在漫长的暑假里,如果有一个既能学到课外知识,又有机会结交小伙伴的夏令营可以参加,相信不少家长和孩子都会动心。而随着暑假到来,各式各样的夏令营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英语训练营、潜能激发营、科普夏令营、北大清华励志之旅……盼望子女成才的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希望孩子能有所收获,得到锻炼和成长。然而,近日,记者在对我市多家夏令营组织机构调查后发现,目前各类名目繁多的夏令营鱼龙混杂、缺少规范,让人难辨真伪。有的设计随意,缺乏培养教育价值;有的强调高端,混淆了孩子的社会认知;有的严重跑偏,只以盈利为目的……一边是高于普通旅游几倍的价格,一边是学生以及家长的趋之若鹜,暑期夏令营这块大蛋糕,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垂涎。但高额的费用似乎并没有与合格的服务质量画上等号。一些夏令营组织者一味追逐暴利,更是背离了夏令营的本义,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夏令营早已今非昔比,名不副实,这也让夏令营正在悄然变味。
夏令营本是让孩子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获得快乐和知识的一种有益活动。但是,如此有意义的一项暑期活动,怎么就悄然变了味儿呢?
选择一个夏令营,让孩子们在快乐和实践中度过暑假,成为当下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记者了解到,进入7月份以后,我市多家旅行社及校外培训机构等,瞅准了大多数家长想让孩子外出走走、多长见识的心理以及“分身无术”的无奈,纷纷抓住这个“揽金”好时机,分争夏令营这块诱人的“大蛋糕”。
记者日前在采访时发现,暑假里,我市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夏令营,有的是旅行社打着夏令营的名义推出“全家游”项目,有的则变成了“第三学堂”和补习培训班,而且商业味越来越浓。家长们不知如何选择,孩子们也感到迷茫:这就是自己期盼很久的夏令营吗?
杭州吴越假期旅行社内蒙古分公司经理靳晓东给记者粗略归纳了一下,目前市场上的夏令营活动主要分为国内夏令营和国际夏令营两种;如果按种类划分,可分为励志类、科普类、军事类、国防类、潜能训练类、游学类等数十种,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本来,暑假里参加又能玩又能学的夏令营,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曾长期从事夏令营组织工作的朱女士向记者坦言,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夏令营早已名不副实,陷入了种种误区。
朱女士告诉记者,时下,一些旅行社纷纷参与举办夏令营,此类以旅游为主的夏令营多数选择北京为目的地,打出的旗号是“让学生在游览祖国首都的同时,参观名牌大学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通常在一周的行程中,先去天安门、故宫、圆明园等景点,然后到北大、清华等校园转上一圈儿。“这种夏令营不过是成人游的翻版,线路单一,走马观花,谈不上成效。”用朱女士的话说,“这种夏令营只要和名校沾上边,就会有市场。”
“还有一些培训班打着夏令营旗号,把孩子们的暑期变成了‘第三学期’。”朱女士告诉记者,“对于这类所谓的‘夏令营’,通常是家长愿意,孩子心有不甘。”回想起上个暑期参加过的夏令营生活,正在我市某中学读初二的学生佳佳觉得很没意思。佳佳沮丧地说:“如果早知道向往已久的夏令营就是英语培训班,说什么也不去了。”
“还有一些夏令营呈现出‘豪华化’‘贵族化’趋向。”朱女士直言,不少10多天的夏令营费用动辄上万元,孩子们住的是星级宾馆,享受的是星级服务,在吃、穿、住等方面互相攀比,“完全背离了举办夏令营的初衷。”“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类似的夏令营的。”朱女士笑言。
采访中有不少曾把孩子送进夏令营的家长也向记者直呼“上当”,“花了不菲的费用,收获却并没有预想得那么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日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监管的缺失,给夏令营带来虚假宣传、名不副实等诸多问题,而其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则是,孩子们越来越不开心,家长也越来越不放心。
“近年来,游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各式各样的暑期夏令营这块‘大蛋糕’,也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垂涎。然而,‘表面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却是乱象丛生……”靳晓东感触颇深。
记者了解到,夏令营活动起源之初,多选择在户外进行,旨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多种技能。然而,随着各类旅行社、培训机构等市场化主体成为夏令营的最大举办者,这样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如今也逐渐变味儿。“不少夏令营成了相关机构逐利市场的工具,以‘夏令营’之名,行营利之实,是多数夏令营的真实写照。”一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提起去年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开学就要上高二的范晓华至今感觉特失望。他告诉记者,去年暑假,父母给他报了一个费用2000元、营期为5天的“北京励志游”的夏令营。“原本想着能到最高的学府殿堂,感受厚重的人文历史,结果,校园成公园,人满为患!” 范晓华说,虽然这次夏令营活动主题为“励志”,但多半行程是在游览北京的标志性景区,如故宫、天安门广场、鸟巢水立方等,只有一个下午抽出两小时时间听了北大一位教授的讲座。“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夏令营,走马观花似的在北大校园里走一圈就励志了?”范晓华向记者表示,以后不会再参加类似的夏令营了。
“目前,夏令营市场准入门槛偏低,鱼龙混杂的情况普遍存在。”靳晓东告诉记者,眼下,组织夏令营的机构五花八门,旅行社、校外培训机构等均有涉足,部分夏令营的价格提高了,“服务”却打了折。他向记者坦言,市面上不少夏令营,其实就是将成熟线路加入少量适合孩子游玩的行程,经过草草包装,以“夏令营”的幌子招揽客源。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市面上的夏令营大致分为旅游类、培训类和游学类三种。旅游类多由旅行社组织,有着夏令营的“名”,却无夏令营的“实”,不仅对象并非仅限于学生,行程也与一般旅游线路差别不大。而后两种则多由教育培训机构推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并不十分愿意在假期里组织夏令营活动,原因是“怕摊上事”。“组织夏令营当然是好事,但出了事学校要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市某学校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位负责人所在学校曾经组织过夏令营,但后来停办了,原因也是“怕担责任”。
“当社会办学机构成为承办夏令营的主体时,以牟利为目的便成为了必然。”我市某培训机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直言,学校不愿意接手的夏令营,成了社会办学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记者在我市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了解到,在暑假期间他们推荐了多条国内夏令营路线,而其价格往往要比市面上旅行社的价格高出不少。此外,通过电话咨询,记者发现,不少教育机构,还有更为“奢侈”的游学项目,如一些国外的游学项目,价格在2至5万元左右。
“虚假广告、收费太高、内容和活动方式缺乏吸引力,是目前夏令营市场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尤其是一些扮相‘花哨’的夏令营,让人雾里看花。”朱女士坦言,这些夏令营的日程安排,都是旅游行程的翻版,只是多了些“ 体验”、 “感受”、“触摸”等字眼而已。还有些“夏令营”则在旅游线路上点缀几个学校,再冠以“拓展孩子视野”、“与名校学子对话”等真假难辨的内容,旅游团便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夏令营”。
朱女士坦言,本来参加夏令营活动能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学到更多知识,放松身心。“但是如今的夏令营市场已经有点儿‘变味儿’,各种机构举办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其真正目的多是为了赢利。”
夏令营遍地开花的现象背后则是开办夏令营的门槛之低。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家长在报名时并不清楚培训机构举办的夏令营是否符合资质、师资是否过硬。“大家都报名,也就跟着一起报了”,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说辞。
据记者了解,过去真正意义上的夏令营,基本上都是由学校举办,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而现在社会培训机构、杂志社、旅行社、报社、公司等都可组织。
“这些夏令营的线路和活动项目并没有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进行个性化设计,且带团者都是成人游的导游,没有经过接待学生的相关特殊培训,孩子往往是为游而游,疲惫不堪。”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邢利娅认为,举办夏令营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困难面前激发潜力,克服困难体验成功。一个高质量的夏令营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一个较差的夏令营同样可能误导孩子,并对其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那么,组织夏令营是否需要资质?记者在采访相关单位后发现,对夏令营的管理目前还是一片空白,该归哪个部门管,谁也说不清楚。从工商局到教育局再到旅游局和物价部门,都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教育部门只能对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进行管理,对社会力量组织的夏令营,则无权监管。而物价部门对目前市场上一路走高的收费也无计可施,完全市场化的活动,成本核算都是个难题。旅游局仅对由旅行社组织的夏令营负责,而其他机构组织的夏令营项目,并不需要旅游局审批。
“由于缺乏监管和标准化,很多机构在收费标准方面也显得很模糊,在住宿、吃饭、用车和师生配比等方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甚至很多机构还人为地设立了消费陷阱。”朱女士说。
“找不到主管部门,夏令营市场就会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内蒙古诚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家毅称,这种情况下,当学生和家长发现被欺诈或欺骗后,举报投诉都会比较困难。
“夏令营的乱象,根源就在于对其定位很模糊,究竟是公益还是商业,大家莫衷一是,这导致其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受教育者(消费者)对其的选择也不明就里。”王家毅认为,夏令营应根据其组织机构的不同,分为公益性质的夏令营和商业性质的夏令营。有关部门应根据组织机构的不同,对夏令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而受教育者和消费者在选择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做评判。“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从本质上说,属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应该属于公益范畴,其收费应该实行按成本收费,即不能从中获得利润。而由中介机构(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出国留学中介)或旅游公司等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则属于商业活动,应该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在选择这类夏令营时,应了解收费情况、活动组织情况,签订有关合同。”王家毅说。
“而对于学校和中介合作的夏令营模式,则更有必要理清,要么回归学校组织,要么变为商业活动,不能处于公益和商业的灰色地带。”王家毅表示,相对而言,目前由中介机构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更多,因此,对于这类夏令营的收费、活动安排、安全保障,更需要消费者睁大双眼,要用消费者的成熟和理性,淘汰那些价高质低的游学活动项目,让游学市场规范有序。
“夏令营,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朱女士向记者透露,实际上只要注册成立一家公司,搞到生源,就可以把游学项目做起来。
“政府应尽快制定法规,限定夏令营组织者的身份条件,从而给这个市场的正规运作套上‘紧箍咒’。”朱女士表示。
王家毅则认为,若要夏令营市场健康长远发展,在尊重市场选择规律的同时,完善制度势在必行。“我认为,用科学严格的制度来引导社会夏令营的有效开展,是解决问题之关键。”
夏令营该不该去?报“天价”夏令营值不值呢?
通过对学生家长的采访,记者了解到,一些家长对夏令营不是很感兴趣,觉得意义不大,但也有家长表示支持,认为过集体生活能够培养孩子的品格,使他们得到锻炼。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正规的夏令营会让他获益匪浅,但目前市场上夏令营组织机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老师根本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所有安全问题是我们最担心的。”采访中,一位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行业缺乏标准导致了夏令营市场的无序运行。”朱女士说,不规范的夏令营市场将会给安全问题留下诸多隐患。
那么,什么样的夏令营才真正合适孩子。
“当下,许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往外送。形式各异的夏令营,其实是利用了父母的焦虑心理。父母希望孩子通过体验,能学到一些东西,做出一些改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杨伊生表示,家长首先应搞清楚参加夏令营的目的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夏令营把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成长目标结合起来。报名前要与孩子多沟通,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夏令营。”
朱女士则建议,家长应尽量选择经过教育部门许可的有资质的正规办学机构,尤其是口碑较好、有多年运作夏令营经验的办学机构。除了办学机构的资质,还要看师资力量,是否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生活辅导员,以及具有专业背景的教练。此外,还要看硬件设施,学习和住宿条件,以及是否安全。“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来说,好的辅导员和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玉泉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滨则认为,参加夏令营其实不用“舍近求远”,家门口的班级活动同样能达到类似效果,“夏令营并非越远越贵越好,家长在选择时应量力而行。”
“作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的一种形式,各种机构举办夏令营本身还是值得提倡的。但夏令营究竟该组织哪些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说法。在大众观念中,大家简单地将夏令营理解为旅游,而没有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和设计。”杨伊生则认为,很多夏令营教育内涵太单薄、名不副实。
“市场化运作下的夏令营,已让人看不清它最初的样子,‘学与玩’的初衷被无情弱化了。”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孙晓刚告诉记者,夏令营本来目的在于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关心别人,在克服困难中建立自信,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但目前,夏令营被更多地赋予商业色彩,与公益性的夏令营已渐行渐远。
“夏令营绝不单纯是去享受、去游玩,反而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锻炼。”杨伊生认为,每一次夏令营活动的组织,都必须经过严谨细致的策划后实施,活动内容要针对孩子生理及心理特点安排。“夏令营的组织是有规矩的,胡来不得。”杨伊生认为,市场化的夏令营基本是参观游玩为主,这样容易滋生孩子攀比和享乐的心理,对成长极为不利。夏令营的真正意义在于受教育,而不能完全沦为商家赚钱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不应该忽视了其公益性。
“这是一场公益与利益的博弈,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纯洁和家长的血汗。”在一个教育论坛上,一位家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记者 刘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