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王磊深究细节,对焊接技术精益求精。于福涛提供
焊工王磊的“焊将”人生,上演了意义非凡的“突破”——2005年,21岁的他从哈锅技校毕业当上一名焊工;2022年,38岁的他已经在央企技术中心当了4年焊接技术“培训教师”。
王磊是哈电集团锅炉公司工艺部工艺实验室焊接操作培训教师、高级技师。6月17日,哈电集团“哈电工匠杯”首届职工技术比武活动闭幕,王磊成为焊接岗位唯一的状元。
王磊“焊将”人生的“黄金10年”,正是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10年。进入新时代,在哈尔滨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之都”之际,王磊接下老一辈优秀焊工的接力棒,成为龙江“焊将”新顶流。
苦脏累不容错
焊枪闪烁烟雾翻腾,焊接容器时看不清人影
从“人孔”爬进长约11米、形似家用热水器内胆的锅炉容器内,刹那间焊枪闪烁,烟雾翻腾。尽管工友近在咫尺,被烟雾缠绕的王磊依然看不清他们的身影。
这就是哈电锅炉重型容器分厂焊工们的“日常”。焊工是又苦又脏且不容错的技术活,王磊一干就是17年。2008年,在一家民企当了3年焊工的王磊入职哈电锅炉重型容器分厂。
在哈锅,锅炉重型容器焊接后要先通过“超声波探伤关”,没有缺陷合格后又进入第二关——“照相关”,这就相当于人体“照片”,产品有没有缺陷在片子上一目了然。最后只有一级无缺陷的产品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到岗后,我深感焊接在产品研发和制造上的重要作用,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精湛的操作技术。”王磊回忆最初从事焊接工作的感受,说自己当时就是一个“小白”。技校毕业的王磊找来大部头的《焊工工艺学》《焊工基础知识》等书籍,吃力地“啃”完了焊接理论和各种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
焊接技术质的飞跃
焊缝从歪歪扭扭到“鱼鳞纹”般赏心悦目
王磊从2012年开始“练功”——在认真学习焊接理论的同时,苦练焊接基本功。
哈锅焊工两班倒,车间夜班是下午4点30分上班到第二天中午12点30分下班。为了练功,每到加夜班时,王磊下午1点30分就到单位,“抢”出3个小时的“练功”时间。
“练功”用的焊接试板,王磊用了1000多副,是别人的十几倍。车间的试板被他用没了,他就向工友要废掉的残板接着练。
“练功”过程中被飞溅的火花烫伤、弧光伤眼是常事。钻心的疼痛并没有让王磊放弃对焊接技艺的追求。有人说他疯狂,他却说:“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身上的伤疤就是成为‘匠人’的见证。”
遇到难题,王磊会认真记录下来,之后仔细琢磨并请教省劳模王勇等有经验的老师傅。很快,王磊的焊接操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他的焊缝从歪歪扭扭到“鱼鳞纹”般赏心悦目。
厂房变明亮作业通风好
踏入发展快车道,老工种有了新变化
近年来,王磊焊接的容器还是那些容器,变化却在不断发生。
“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赋予我们新的机遇。”王磊说,他刚入厂时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许多产品要依赖国外进口,制造水平较低。“那时厂房黑乎乎的,我们进到容器里焊接是不通风的,大冬天也汗如雨下。”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走上发展快车道,“中国制造”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不断走下生产线。“厂房明亮了,焊接时有了专用通风机,我们不再戴老式的纱口罩,全年都佩戴N95口罩作业,我的工资也是刚入厂时的3倍多。”王磊感叹。
时代赋能发扬工匠精神
“顶流焊将”技术提升永无止境
时代赋能,王磊逐渐成为哈电锅炉的“顶流焊将”,参与到多个大国重器研发生产中。
2020年9月,盛虹炼化项目气化炉在秦皇岛重装公司开始总装生产。由于焊接难度和工作量大急需高水平焊工支援。王磊放弃“十一”假期,承担关键焊缝的焊接任务。最终以高焊接合格率得到用户高度认可,为“哈尔滨制造”赢得赞誉。2021年1月,巴陵恒逸项目蒸汽过热器在青岛异地制造,急需进行大马鞍形接管焊接操作培训指导。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王磊被派往现场。当时,东北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王磊顾全大局放弃回家过春节,坚守在项目现场,并利用春节时间加班完成焊接工作。
作为优秀焊工代表,王磊曾多次参加焊接技能比赛。在黑龙江省青年职工岗位技能大赛中,王磊获得焊接比赛第一名并获“全省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荣誉称号。2021年,王磊荣获第五届“龙江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5月,王磊转岗到企业工艺部工艺实验室,从普通焊工跃升为焊接技术培训教师。工艺实验室的焊工培训、焊接工艺研究等对企业开发新产品至关重要。王磊在培训时细致地将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传授给学员,亲自示范每种焊接操作流程。短短几年时间,经他培训的焊工达200余人,都成为技术骨干。
王磊常说:“技术提升永无止境。今后要继续发扬工匠精神,研发和推广新的焊接技术,为国家、省、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王磊正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奉献与攀登的“焊将”人生。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鸣霄
编辑: 牛显达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