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21日电(王艳云)近日,省级非遗就业工坊——圆梦技能培训中心非遗就业工坊分坊揭牌成立。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在赫哲族古老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非遗就业工坊的建立也让这些传统的非遗技艺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非遗工坊一方面依托富有地域特色、具备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开展实践,扩大非遗传承群体,培养传承后备力量,不断促进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展销等活动,带动人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促进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走进位于文采社区景馨小区东门的非遗就业工坊分坊,精美的赫哲族民俗鱼皮画、刺绣、鱼骨制品、鱼鳞贴画、剪纸、毛线针织、布偶、鱼皮材质图腾饰品、鱼皮服饰等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18年,同江市圆梦技能培训非遗就业工坊成立,工坊带头人杨双艳开始传授鱼皮的鞣制及鱼皮画的镂刻和粘贴等制作技艺,她还挖掘整合剪纸、苏绣、布艺、刺绣、毛线编织等众多非遗技艺与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相结合,潜心钻研,不断加大创新和推广力度,吸引了一批喜爱非遗手工制作技艺的妇女纷纷加入,通过开展手工技艺培训,有效帮助她们灵活择业、就近就业,带动更多妇女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以技务工 以技增收”,让妇女群众在社会中展现新作为,彰显巾帼风采。
目前,工坊陆续培训出学员200余人,完成订单5000余件,年产值达228万元,当初的小小的鱼皮工坊已发展成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的大本营,不仅使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也让民间剪纸、刺绣等众多非遗手工技艺彻底“活”起来。
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级非遗就业工坊负责人、同江最美巾帼奋斗者、我市非遗传承人杨双艳说:“工坊成立以来,我们组建了一支以“培训+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传承人精英团队,依托同江非遗文化特色品牌开设培训班,帮助同江富余劳动力学习鱼皮画、剪纸、编织等传统技艺,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乡镇、村屯开展非遗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培训,同时成立合作社帮助找订单、找销路、找渠道,推广宣传,先后与多家合作社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发挥了非遗就业工坊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圆梦技能培训非遗就业工坊开展以“擦亮鱼皮画底色 绘就同江乡村振兴最美风景”为主题的鱼皮画培训班,让百姓掌握技能,以技能促进就业。
据悉,同江市圆梦技能培训非遗就业工坊2021年获评省级非遗就业工坊,自非遗就业工坊项目启动以来,累计举办36期非遗技艺培训班,培训学员2000余人,帮扶“建档立卡户”100余人,解决下岗再就业人员就业200余人,直接或间接带动灵活就业30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多元,工坊每年从事加工各大旅游景区纪念品订单1300余件,年产值达228万元。依托同江特色非遗文化资源,以劳务品牌扩大地方就业,占领就业市场,一方面打造同江劳务品牌独特文旅特色,另一方面带强地方产业发展,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和百姓就业。社区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培养的沃土,近年来,同江市充分发挥各类非遗项目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优势,深入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及“非遗进社区”工作,积极推动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工作,以基地、就业工坊分散到全市各社区,吸纳社区富裕劳动力进行制作、传承,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传统技艺,创造新型就业模式的同时,以非遗促就业,以非遗促发展,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地方发展续航,为乡村振兴助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