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钱成)近日,有不少听众向记者反映称,多个提供“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机构涉嫌虚假宣传。消费者在报名之前,机构声称可以拿到所谓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课程学完后会发放奖学金,还会推荐兼职赚钱。不过当消费者缴纳了数万元的费用开始培训之后,发现实际情况与销售人员宣传不符,此前的承诺都没有兑现。此外,有不少消费者在机构的推荐下选择了网络贷款支付学费,一旦逾期,利息高得惊人。情况究竟如何?
家住河南的王女士(化名),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为了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沟通能力,她决定学习一些与心理课程相关的内容。今年一月,她在某知名浏览器上检索到一家提供心理培训的公司,就按照报名要求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王女士告诉记者:“我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有时候要解决孩子们的厌学问题或者家长关于孩子心态方面的困惑,想了解心理方面的内容,看如何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随后,公司工作人员便和王女士取得了联系,声称该公司的培训都是名师辅导。几番推销,王女士便缴纳了五千元报名费。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公司工作人员又联系王女士,说是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工作人员说参与实践的时候不需要出什么费用,都是学校出。我们当时想着学习心理咨询师,可以去实践还不需要什么费用,就想实践一下。后来工作人员又说要让我们交钱,当时我们问怎么还要交钱?工作人员说你只需要先付500元,总共是16,800元,你交500元就行了。”王女士说。
工作人员表示,完成课时后会发放5000元奖学金,剩余的费用可以先通过网络贷款付,等课时结束,公司会推荐兼职赚钱还贷。
王女士说:“四个月之后就让我们入驻平台接单,等入驻平台后,工作人员承诺的是给我们工资,可以用工资抵扣后面1万多的这部分钱,所以总体来说就是我们不出钱的,是这个意思。”
不过等四个月一到,工作人员又说,需要通过一次内部考试才能获得奖学金,而兼职赚钱的机会则迟迟没有提供。王女士说:“工作人员说考试必须达到90分以上。100多道题让一个小时做完,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都混合在一块,几乎都做不完。”
家住杭州的张女士(化名)也有类似的遭遇。“当时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考完试之后,就可以入驻平台做兼职赚钱,然后拿兼职的钱还学费,很快就能还完。结果现在兼职也没有办法给我们兑现,故意拿着考试来设限卡我们,然后贷款这边也不给我们停贷,我们还要继续还钱,还有就是没有证书,花2万块钱最后什么都没有。”张女士说。
张女士表示,起初公司承诺会邀请专家来培训,而实际的课程多为提前录制的网课,讲课的老师也并非官网页面展示的所谓名师。
就此事,记者也联系了提供培训的愈见幸福(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需要核实相关信息。截至发稿前,记者多次联系公司的工作人员,均没有得到回应。
记者在某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关于该公司的投诉已经超过400条,内容多与虚假宣传以及诱导消费者贷款交学费有关。
记者发现,类似这样的心理培训师课程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以及搜索引擎上并不少见。
除了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参差不齐,情绪情感管理专家张晓彤告诉记者,由于“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此前已经被取消,心理咨询行业目前并没有硬性的准入门槛。张晓彤说:“包括开心理咨询室也不需要专业咨询师备案,所以现在确实比较混乱。此外,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室不是以咨询室注册的,大部分都是咨询公司,所以门槛非常低。甚至有些人是过去那种成功学领域里出来的,中小学的水平就干这个事儿,其实挺害人的。”
张晓彤表示,目前大家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相关的监管部门必须要加强审核和监管。
张晓彤说:“第一,管理归口要统一。职业资格还是要认证的,否则(水平不符合要求的从业者)对人的伤害太大了,(很多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本身(心理健康)已经是有问题的人了,再二次伤害这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二,资格审核。这个事情不是说发个证书就完了,我认为对相应机构的管理以及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及定期从业人员的心理成长和心理状态的评估,这都必须要跟得上。第三,行业标准。截止到目前心理咨询是没有行业标准的,这个标准归口管理单位就要迅速出台,才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后续工作。”
除了心理咨询培训,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类似“跨境电商”“网红打造”的培训层出不穷。一些看似诱人的赚钱噱头中,却隐匿着不少陷阱,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表示,如果宣传广告中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并且没有提供相应服务,涉嫌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投诉以及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韩骁说:“消费者可根据其与对方订立的相关培训合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以对方存在欺诈为由要求撤销合同并要求对方返还合同款项。”
韩骁认为,平台应加强对投放广告的审核,“对于可能存在虚假的广告,禁止投放。同时开辟广告投诉通道,对于收到投诉的虚假广告,应立即停止投放,并进行相应审查。”
根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广告主违法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处罚款。
韩骁说:“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广告费用,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求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