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教育报】
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点与路径思考
●新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金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新形势、新需求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已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深入分析新变化,前瞻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图景,明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点,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这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诉求
我们站在历史新节点,需要有使命担当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新的历史征程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出“新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亟需深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新时期人才培养要突出创新意识,采用特色化育人模式,避免人才培养的机械化、流程化,从而不断激活人才的创新力、创造力。
我们面临新科技革命,需要有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方式。因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有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了必然要求。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点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将“培养什么人”作为人才培育的中心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以良好的道德为立身之本,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时代新人。
数字素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随着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不断地深入融合,数字素养逐渐成为新时期职业人才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数字意识,培养他们以“创新”为内核的数字能力,使其在数字化变革中抓住机遇,更好地服务社会。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产教融合的深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须依托各行业、产业的力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调适
“新形势”“新变化”,思维范式要转变。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但当前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理念及认知上的偏颇,进一步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首先,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与学的新范式,实现“工具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其次,实现“独立体思维”转向“共同体思维”的转变,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生态共同体。再次,要打破学科间封闭的壁垒,进行跨界融合,实现单一思维向融合思维的转变。
“新需求”“新业态”,培养目标要更新。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分析,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设计上,要规划学科开放,打破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壁垒,从价值、知识、技能、素养四大维度构建交叉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打造“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强专业”“广融合”,培养方案要科学。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在立足自身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遵循融通式教育理念,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高校需秉持“专业+融合”理念,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制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供给侧改革,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间的交叉渗透,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广度与学养厚度需要。
“引进来”“走出去”,师资队伍要优化。高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采用校内特聘、校际特聘、校社特聘的形式,聘请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最大限度优化师资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系统性地派遣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交流访问,学习借鉴不同院校先进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开阔眼界,洞察专业发展状况;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了解岗位真实需求,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多维度”“看过程”,人才评价要全面。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侧重不同的评价指标和维度,由高校、企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动态评价。在理论学习方面,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专业知识的掌握等为评价指标,由学校教师、同伴等共同参与的过程性评价为主。在专业实践方面,以学生对实习实训岗位工作内容完成情况,适应水平及未来周期内发展潜能等为评价指标,由学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事业单位师傅参与动态评价为主。在综合能力方面,高校应以竞赛项目为“着力点”,促使各类竞赛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将此活动引入人才评价中,拓宽评价维度。
本文来自【浙江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