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照芳华——舟山海岛特色社区教育的探索实践
楼宇庭院里,不少曾经失业的海岛妇女,经过“育婴天使”培训,转型成为高素质月嫂,月收入破万元;田间地头上,诸多农户走进“山水百果人成长课堂”,习得一技之长,摇身一变,成为水果种植示范带头人;生产一线中,得益于“订单式”培养,重点工程每年可“收获”近百名叉车司机,缓解企业紧缺工种用工难题;……在我市,“以人为本,服务全市人民终身学习,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如春风化雨,浸润百姓生活。这是一场持之以恒的奋斗。2007年7月,我市挂牌成立舟山社区大学,理顺了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构建了以舟山蓉浦学院为龙头,县(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依托,乡镇(街道)社区学院与各社区的社区学校为基地的社区教育办学架构。截至目前,全市410个社区村,已建立社区学校374所,覆盖率达91.22%。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积极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市民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与时俱进提供丰富优质的线上学习课程,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普陀区六横社区学院开办的临港工业技能培训班,至今已累计为企业培训9811人,有9575人次获得各类证书。近年来,全市社区教育培训总量持续高位攀升,每年培训人次可达全市常住人口的30%以上,为市民素质提升、服务“四个舟山”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用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好学”。2016年底,我市挂牌成立舟山老年开放大学,如今,市、县区、乡镇(街道)级老年开放教育机构挂牌率已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各地老年开放教育机构在实体化办班基础上,成功探索了老年开放教育“养教结合”新型办学模式,既为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送教服务,又为有学习能力的居家老人提供“互联网+居家养老”送教服务,让老年人既“颐养”,又“乐学”。与此同时,“互联网+”老年教育办学模式应运而生。我市建立了“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舟山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舟山终身学习网,共同搭建起以“平台端+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为展现层的老年教育在线报名学习平台,实现了老年教育网上选课报名、在线学习、网上展示评价等线上服务。平台相关数据还可直接应用于省学分银行平台,实现跨层级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双网联动”的办学模式,有效实现了老年教育报名“零次跑”、学习“一网通办”,成功开启了舟山老年教学“云时代”。该项目荣获市2020年“竞跑者”荣誉称号,今年还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我市实施的老年开放教育在规模、效益和经验上正发挥着区域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跨区域共享更多优质老年教育资源,我市老年开放大学还与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普陀区等省外区域的社区教育机构,组建了“6+X”跨区域老年教育发展共同体,并由我市担任组长单位,既打破了我市老年教育信息、资源“孤岛”,也为全市银发学员提供了更多学习途径和资源。举办“新居民父母学堂”“落地式家长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实施“新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新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培育“活到老,学到老”良好风尚;推出蓉浦·智“惠”银龄项目,携手“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针对海岛地域分散等现状,各县区立足“实际、实效、实用”,加强党建引领,走出了“一地一品”海岛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回眸“十三五”,我市社区教育硕果累累、亮点纷呈:各县(区)均获评省示范学习型城市,覆盖率100%。普陀区和岱山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市34所成校中有14所获评省现代化成校,占比41.1%。普陀沈家门街道、六横镇、定海马岙街道获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沈家门成校获评第二批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舟山蓉浦学院获评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和全国“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我市还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培训项目5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项、省成教品牌项目10项、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9项、省改革开放40周年社区教育优秀工作品牌10项;1人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9人获评省百姓学习之星。开局“十四五”,我市社区教育的美好蓝图已绘就: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让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让舟山这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更高,包容能力更强,让每一个生活在千岛之城的人觉得,学在舟山,这就是幸福!
家长先“上学” 孩子后入学新居民父母学堂:让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早上快速起床刷牙,加1分;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加2分;吃饭浪费粮食,扣2分;对人不礼貌,扣2分……这是来自江西的新居民郝宜水,为三个孩子制定的日常评分表。每周达到一定分值,即给予物质奖励。别小看这张积分表,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过去,我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面对他们的一些不合理诉求,通常‘粗暴拒绝’,孩子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现在不一样了,我会先试着正面引导,让他们自觉产生认知,孩子们也因为我的理解和鼓励,变得更加懂事、听话。”郝宜水说,让她学会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改变家庭教育方法的,是定海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办的“新居民父母学堂”。近年来,随着定海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新居民拖家带口涌入。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影响,新居民家庭教育大多处于无知识准备、无科学方法、无充裕时间的“三无”状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定海区成校问计于民,通过走校园、进社区、访新居民集聚地,发现了幼小衔接这一“薄弱环节”,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聘请名校长、名师及相关领域专家,面向孩子即将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新居民父母,开办学堂,依据“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针对性授课,实现“家长先‘上学’,孩子后入学”。为了方便新居民父母学习,定海在区成校、金塘成校、马岙成校设立了三个教学点,利用周六开展集中教学。每位新居民父母需完成包括亲子关系、心理健康、交通法规、传染病预防、行为习惯养成、有效阅读在内的6个专题学习,经考核合格,才可结业。凭结业证书,还可在孩子量化积分申请入读定海公办学校一年级时加5分,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新居民父母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在老思想里,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如果不听话,就棍棒伺候。自从上了‘新居民父母学堂’,才知道自己的观念大错特错,孩子需要理解和陪伴,家长的正确引导,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来自吉林的新居民于善民,将学堂知识学以致用,用“鼓励”代替“训导”,用“陪伴”换取“信任”。“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这都是新居民父母学堂的功劳啊!”他说。新居民父母学堂,为新居民父母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是顺应时代需求、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新载体,也是流动人口服务创新的一种新实践,于2019年获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提高家长素质,孩子受益;掌握家教方法,家长受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学校受益;夯实学习型社会基础,社会受益。”定海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侯国表示,新居民父母学堂开办以来,已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实现了孩子、家长、学校和社会“四方”受益。
跨越“数字鸿沟” 乐享智慧生活蓉浦·智“惠”银龄项目:打造老有所“E”新生态
每天早晨打开智能手机查天气、看新闻,进入商场刷支付宝付款码消费购物,看病就医直接在官方平台预约挂号……仅仅几个月的时间,63岁的陈翠珍发现,自己也能玩转智能手机了。“今年4月,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统一组织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上了10节课,基本都能上手了。”她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还会在“拼多多”APP上买菜,“承包”了家里的采购重任,空闲时经常和培训班上的同伴一起研究各类网购平台。从对智慧生活“模棱两可”,到携手跨越“数字鸿沟”,这种改变的背后,蓉浦·智“惠”银龄项目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我市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因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遇到不便,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影响。舟山蓉浦学院(舟山老年开放大学)立足破解“数字之忧”,面向全市老年人,创新推出蓉浦·智“惠”银龄项目。该项目通过教师讲解、志愿者助教、一对一指导、开设咨询服务、组建老年学习团队、开发地方课程等途径,聚焦手机应用、健康生活、社交应用、便捷出行、文娱生活和线上支付等六大场景和问题进行教育服务,帮助老年人走进数字时代、融入智慧社会、享受便捷生活。今年,围绕“数字共享,跨越鸿沟”目标,我市还制定了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实施方案,以试点示范小区建设、开展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培育壮大老年志愿队伍为抓手,全面实施“智慧助老”普及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小区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示范点已由最初的10个扩大至全市243个社区(村),实现了全覆盖,受益老年人约5万余人次。
开发编印定制版系列指导教材,配套设计简易使用手册和微视频,方便老年人学习使用;在实体化办班中,增设智能手机课程,助老年学员掌握常用手机操作;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党员志愿者“红心助老”、老年学员结对互学等途径,提高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在今年10月13日召开的全市老年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成果展示现场会上,今年81岁的竺正章自豪地表示,“自从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了!”2021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评选结果日前公布,蓉浦·智“惠”银龄项目成功入选。“让老年人学习智能技术应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共同富裕应有之义。下步,我们将优化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好经验的总结提炼,以更高水平来做好全市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市教育局总督学邵伟康说。
记者 汪超群
通讯员 周满意
图片:舟山蓉浦学院(舟山社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