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写作”的对话
关于“诗歌写作”的对话
文/王书海
(2022.10.24)
【以前曾和友人在微信里断续地聊过一些有关“诗歌写作”的话题,现摘要整理一下,与平台里爱好诗歌写作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希望能互有补益。】
我写诗歌的起因,一是这些年工作稍闲了一点;二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尽量保持思维灵活,能思辨;其三也是为了多积累一些情感和素材,以便于写作教学。于是,十多年前开始写自己最不擅长的“诗歌”。
以前我写散文和杂文不费劲儿,大学时参加过“杂文创作培训班”。我理性思维强,感性思维弱,中学时数理化是强势学科,选择文科是迫不得已的事。写诗原是我的弱项,属于门外汉。经过一番挑战,我现在的感性思维有所增强。
十多年努力坚持,逐渐养成了写诗的习惯。加之有点生活的阅历,也就有了点心得和进步。
网图,致敬原作
我个人觉得,在诗歌写作方面,目前我们处于困境之中,中学语文教学及中学生写作也几乎将“诗歌写作”视为禁区。这一方面,值得有识之士进行深入地探索,弘扬传统诗歌并有所创新也是中国将来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快节奏的生活之下,短小的文字更实用,而且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而不能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却学着外国人去说话,诗歌尤其如此。诗歌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种娱乐的需要,它抒发的是性情,它要远离功利。
网图,致敬原作
读诗、写诗的作用可大了。写诗的人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诗人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热爱同类;同时写诗能够抒发心性,健康身心,所谓“兴观群怨”,其益处多多。现在人们读诗词者虽多,相关的文化活动也不少,但很多活动是功利性的“作秀”;现在特别爱好写诗歌的人不多,但挑剔与苛责的人却很多。目前,诗歌创作环境缺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一些所谓的“主流”人士把持着“诗歌的话语权”,固守着他们的所谓“圈子”,影响了诗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讲,当今作文教学,老师只为高考服务,功利化、模式化,假的东西太多,甚至很多老师自己都写不了,只在岸上指手画脚。学生要么不会写文章,要么没生活胡乱编造,要么辞藻华丽刻意讨好(阅卷老师)。缺少灵性、思想、真情和创造性是当今中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端。中学生远离了“诗歌写作”,这是最大的悲哀,诗意的年华却写不出“诗歌”。没有“童子功”的成年(中老年)人即使再勤奋,再努力也是很难把诗歌写作提升到更高的境地的。
网图,致敬原作
诗歌的写作应以自娱自乐为主。太严肃了,太绞尽脑汁,总一门心思为了写诗而写诗,就很容易走火入魔。其实诗写得越多,越会感觉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好的诗歌,一切都是情归自然,语从心出,每一句都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至于为什么要那么写?自己提前也预知不了。有的文字过一段丢了,也是不可能再复制一遍的。诗歌不同于散文或小说,它多是瞬间所思所想,而且个性化极强。所以说诗歌这种文体很独特,除了简单的通性规律,很难指导别人去写作诗歌。其实,书法也类似,开始是临帖,但好的书法家最终还是变成他自己。
网图,致敬原作
我这些不合常规的观点,很少被爱好写古体诗词的人认可。想一想,我们平时写点文字是为什么?不就是娱乐吗?如果不搞明白一些道理,那写诗词就只能折磨自己啦。
写文字的基本原则是:真情实感、与时俱进、接地气、有自我。写诗歌更是如此。写“格律诗词”,虽要遵循“格律”,但也不能太看中“格律”,应该允许有“意外”,毕竟古今语言习惯有了很大的差异,而且新生事物还在层出不穷地涌现。古人是处在“农业文明”“乡村文明”的时代”,而我们今人处在巨大变革的“信息化时代”,处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混合性时代。今人很难说古人的话,也很难复制古人的文化,所以当今的诗歌创作,急需创新与发展。
网图,致敬原作
写好文字的第一标准是“做好人”。写文字只是一个爱好而已,它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一个谋衣食或名利的职业。人一旦走上“名利”之路,无论是写诗,还是书法,也就不能再有前进的空间啦。
某年大地震之后,一个作协副主席写了一首《江城子》轰动全国,这首合于“格律”的诗词,让国人震惊、错愕、愤怒。很多人加入了这个协、那个会的,但诗文质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提升。
写诗度过了初期阶段,也就是靠内在的语感了,意识流动不涩就行了。至于立意、章法、遣词造句等,诗人写诗的“初稿”时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的。这恰恰是诗歌艺术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等的一个独特个性。
网图,致敬原作
“初稿”完成后,再简单加工润色一下就可以。有时好的诗歌,可遇而不求,作品浑然天成,初稿根本不需要再修改润色。总之优秀的诗歌都不是“刻意为之”,都会既接地气,又流畅自然,不滞不涩。
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诗歌,哪一首不接地气,不有特定的艺术手法,不自然流畅而大有韵味呢?“老干体”(特定时代,文化不发达的产物)太直白,没有味道,诗风不正。既接地气,又清晰流畅,富有韵味,引人联想和共鸣的才算好作品。
诗人的大敌是自满。最好不轻易品评、指点他人的诗作。因为只要敢写就已经难能可贵了,毕竟每一个优秀的诗人都有自己的起点,也都是从“幼稚”开始的,创作热情,进取之心最应该得到呵护和鼓励的。更何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百花齐放”,各有风格,诗歌创作是不必“求同”的。
网图,致敬原作
当然“好诗”也有大体的共性标准,那就是“诗贵含蓄”,过于直白,或是“口号性”文字那是不行的。诗歌要讲究“审美愉悦”,要讲究“独有的韵味”。
和诗人们接触多了,对当下主流圈子有了点了解:过于注重独特意象,讲究跳跃;过于注重个性抒发,而忽视了当下地气和读者的感受,很多内容空洞,情感不够真实,云山雾罩的;还有不少人玩味的是“辞藻和味道”,而忽视读者的共鸣。不接地气,不为大众而作,读起来不畅达,大众绞尽脑汁也读不明白的诗,岂能称为好诗?要知道大众如今的文化水平再也不是从前啦,国人的教育普及率已经大大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会越来越自信,也许不远的将来那些接地气,有民族特色,有韵味,或琅琅上口的诗可能就会成为主流,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一些零星的“微信文字”文字集录,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