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重镇之一,涌现了一大批收视口碑双丰收优秀作品。6月23日上午,“玉兰花开——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在上海电视节上举行,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回顾沪产电视剧创作历程,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战擦亮“上海出品”电视剧这块金字招牌。
在创作中传承匠人精神
曾经,以《上海一家人》《蹉跎岁月》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也成了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进入新时代后,《破晓东方》《心居》《安家》《大江大河》《在一起》《功勋》等一系列作品,则进一步彰显上海出品的力量。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五十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表示。
上海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优秀的电视作品,与创作者们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也不无关系。打造了《扫黑风暴》《风吹半夏》等佳作的导演傅东育清晰地记得,自己刚入职上影厂时,每个新人要发一个“小蓝本”,“各个部门创作的要求,有章可循。这是浸入骨脉的工艺精神,是工业化体系的最浅显外化的体现。”他经历了道具、服装、洗印、剪辑四个车间以及现场场记的训练,成为一名导演时,以往所养成的规矩已经成为习惯。“因为有着这样的匠人习性,所以可以秉承安静、沉着的心态,摒弃浮躁、膨胀的作风。”
而上海演员吴越则在分享中讲述了表演背后的初心与真诚,“一段表演是否动人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来自真诚,真诚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然后,带上尊重、善良和热情,与包装无关,远离偏见傲慢,这样一路下来,自始至终,便是美!”她回忆自己在46岁那年接演《我的前半生》的经历,这是她第一次写演所谓“反派”,第一次承受着家人生病与工作的“兵荒马乱”,也是第一次在播出后感受到网友对反派形象铺天盖地的愤怒,却也最终收获了更多的自由,“我开始体会到,一段扔掉杂念轻装上阵的表演是多么自由,让人快乐。”
让文学给影视插上翅膀
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当年的一部《围城》,成为新时期电视剧改编文学名著的范例。此后,包括《大江大河》《破晓东方》《人生之路》等上海出品佳作,背后都有着严肃文学的影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以改编自路遥小说的《平凡的世界》与《人生之路》为例,直言上海出品改编了改编的新鲜经验。“《平凡的世界》是忠实于对原著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物形象和关系、故事主要事件和时空的一种成功改编;《人生之路》是根据小说《人生》部分情节改编,拓展了时空,时间向后延伸,空间由陕北扩展到上海。”
正在筹备中的《风雨宝兴里》和《千里江山图》都是极为典型的上海IP、上海故事、上海制作。前者讲述了1949年后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居民里弄组织与城市发展的故事;后者改编自作家孙甘露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同名小说,有望最大程度再现历史景观,在传统的谍战剧版图里点亮真正的上海坐标。
此外,沪产剧也敢于尝试各种题材。年初热播的科幻剧《三体》以及正在筹备的《赤子之心》《理想的天空》《保险人生》《英雄联盟》等一系列作品,大胆进入创作的“先行区”。 “在沪产剧的创作队伍中,一批敢作敢为的创作者们,以一系列精品剧正面回应着大众对现实主义佳作的盼望,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视编剧梁振华说。
传递有格局“上海形象”
今天我们要如何书写上海形象,如何刻画在上海生活、奋斗的人们?
从近年来涌现的都市题材作品来看,沪产剧一直在努力,《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作品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同时,《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女性题材作品,也在叙事中融入了严肃的人生思考,传递出新时代女性的新风貌。
李京盛认为,这些作品里“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的日夜奔腾不息。”
当然,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特赦 1959》《猎狐》《埃博拉前线》《特战荣耀》《超越》等作品都在不同的经纬度上,书写属于时代的故事。
“这些沪产剧叙事丰富了也改变了‘MADE IN SHANGHAI’的摩登本质,真正打开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