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货源“躺赚”?当心被割韭菜
□孔德淇
零基础、低成本、月入过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无货源电商”模式吸引了不少人投资。然而,一些人交了培训费后却直呼被“割韭菜”。(11月12日 环球网)
“无货源电商”不是近来兴起的新模式,其最早出现于电商发展初期,实质是利用技术和规则漏洞,开空壳小店,从别处搬运货源。但这种电商模式不仅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还容易引发争议,造成商标侵权,严重扰乱市场秩序。2015年之后,各大平台设立了“千人千面”规则,2019年又出台规定,严厉打击重复铺货模式,防止低质的无货源模式无限扩张,让该类乱象偃旗息鼓。
随着手机端拼购、短视频电商日渐火热,“无货源电商”模式卷土重来,且被吹嘘到近乎“完美”——无需存货、只需少量成本,即可轻松“躺赚”、一夜暴富。但从相关描述来看,尽管时隔多年,该模式走的依然是“从全网进货去卖,赚取中间差价”的路子,货源来自全网,货品、物流、售后一切环节都来自上家。哪怕有了大数据技术作为筛选工具,商品品控、版权纠纷问题仍在,恐难避免再被当成“过街老鼠”。
据媒体报道,一些机构还打起了“无货源电商”培训、代理的主意,声称从进货到卖货“一揽子搞定”,给出的合作合同中却暗藏多处猫腻,许多赚钱截图和聊天记录均可能是伪造,让赚钱变成坑钱。部分课程培训甚至全程弄虚作假,已经构成诈骗。显然,只要加入就能月入过万元,不过是有人成心忽悠,奔着割韭菜而来。其利用人们对于轻松赚钱的美好想象,做起了“画饼充饥”的生意,非但标榜的高收益难以兑现,还让入局者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对这些“挖坑”的赚钱陷阱,监管部门是时候提高监管敏感性,出现问题当查即查,莫让“躺赚”“不劳而获”等噱头大行其道,暗中侵害公众权益。相关平台也不应坐视不管、任其逍遥,给意欲效尤的人传递明确的禁止信号。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包打天下、稳赚不赔。不管是“无货源电商”抑或是其他电商,都需要让消费者认可进而下单购买,才能获得对应的收益。换而言之,能否赚到钱,取决于经营者能力和商品吸引力。这也提醒人们尊重常识规律,提高甄别能力,谨慎投资,谨防上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让“躺赚”之类的噱头迷了眼。沉浸于一朝有闲有钱的大梦中,盲目跟大潮、随大流,注定会在不法分子的套路里沦为“待宰羔羊”。